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策略探究
2018-12-29王芳
音乐可有效充实人们内心世界,推进人类文化发展进程。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在班级合唱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小学生基本的演唱技巧,更要有效培养其团结能力,实现其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明确班级合唱的重要意义,然后思考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感受到合唱的乐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课堂逐渐成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在逐渐增多,其中班级合唱成了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随着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不断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如合唱兴趣不高、团队意识单薄等等,其未来发展方向堪忧。基于此,本文首先就当前小学音乐合唱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而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策略。
一、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现状
(一)对于合唱概念没有明确认知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对于合唱的理解是:班级里的小朋友一起唱歌。其实合唱概念并非如此,合唱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多声部合唱需要合唱者依据自身角色特色及声部特点进行特殊训练,然后将其总结到一起,最终完成训练。这不仅要求歌唱者要有基本的唱歌技能,还要有基本的团队意识,必须要保障自身声部声音的平衡,进而更好地保障当前团体声部融合的声音效果。同时,这对于学生的听辨能力也有着极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年纪较小,因此其不了解自己的声部,也认识不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甚至还会出现整体跑调的现象。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现阶段下,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单一声部、多声部的教学选用同种教学方式,认识不到多个声部单独训练的重要意义,教学态度、严谨性较差。同时,对于学生分声部的训练力度较小,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多声部演唱能力及听辨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注重培养学生合唱兴趣
由于小学生对于合唱概念不够明确,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合唱曲目来实现辅助教学。在学生欣赏曲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其进行适当引导,使其明确独唱、合唱、齐唱的不同之处,了解合唱音乐形式的自身特点。除了要学习基本的声部旋律知识外,教师还应针对小学生的“特性”制定趣味的节奏训练方式,比如拍手跺脚、身体律动等等,进而有效提高合唱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不仅如此,通过趣味教学方式,还可有效活跃当前课堂教学气氛,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合唱知识,感受到合唱艺术的潜在魅力,长此以往,势必会激发其合唱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提升合唱教学效率指日可待。
(二)教学方式应当循序渐进
由于学生年龄尚小,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用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单声部合唱开始教学,而后逐渐开始向二声部、三声部等多声部合唱过渡,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确多种形式的自身特色,有效培养其声部之间的独立演唱能力,提升其多声部的合作协调能力。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听觉训练作为课堂中的重点部分,让学生对其他声部的演唱进行反复聆听,然后将自己的演唱声部与其进行对比分析,以免出现跑调现象。
(三)教师应当充分思考,实施多样化教学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推陈出新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作为新时期下的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转化自身教学方式,革新自身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新型教学方式。比如: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音乐欣赏与合唱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在声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适当加入身体律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声部律动。同时,在一些音高变化较大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音高变化。以上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都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自主性,同时还可充实当前教学内容、丰富合唱训练模式。除了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个人需求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内容,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对于一些低年级学生,应当选择一些较为轻快活泼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学习,这样既符合当前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当依据其年龄特点来选择难度适当的音乐作品,制定出合情合理的课程训练方式,明确课程训练中的各环节内容,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课程的重要意义也在不断显现。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在不断实践中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而有效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效率。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兴趣作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因材施教”,进而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