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传统文化课程纲要的校本化开发研究
2018-12-29于姣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倡导通过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所蕴含的生活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能够更全面地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力量、提升个人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态度和积极情感。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树立正确观念的重要时期。在农村,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发展都会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对于新事物、新理念接受得较慢,所以,为了促使学生的知识和精神都得到丰满、充盈,在校本的开发中就要注重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校本的完善,并联系生活实际,认真梳理优秀文化与小学生健康成长有密切关系的内容,以此开发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校本课程,有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并落到实处。
一、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在农村,学校是传递知识、培养理念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真切感受与实践的主要聚集地,由此也可看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的目标,在校本的开发中,教师需要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基础,对校本课程有一个科学、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并注重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渗透到校本课程之中,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促使教师与时俱进,为农村的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发挥出教育理念与文化精神最大化的价值和意义。例如,为了在校本中更好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校设定了四个文化部分进行校本的编创,即经典诵读、传统节日、历史名人以及家乡文化,以此通过各个部分的相互结合来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如,在“经典诵读”部分,注重融入国学知识;在“传统节日”部分,将节日的起源、习俗等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在“历史名人”部分,通过故事来突出人物的品质和精神;在“家乡文化”部分,着重讲解所在农村以及周边地区的习俗文化,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二、积极与课本内容相融合
严格来说,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关于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最大化的落实,所以,注重加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之中,一直是教师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而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能够使学生直接地获取知识。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课本,不仅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精神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悟,还能促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精神与学习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精神的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的丰富、文化的浓厚底蕴,我校创编的校本在“传统节日”这部分精选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六大传统节日,并介绍了每个节日的起源、演变、传说、习俗、食俗、诗词等文化内涵,并与学生学习的五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一课相联系,将传统文化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以此促使学生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促使学生感知人文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者和传递者。在农村,因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大都取决于教师的阐释和解惑,所以,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精神、感知人文情怀,需要教师注重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实施。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渗透还要注重运用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式的方式来开展,由此才能发挥出校本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也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更真切地感知人文情怀。
例如,因为农村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较少,所以我校注重在书本材料方面进行着重培养,融入国学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魅力。此外,在实施期间,我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按照不同的学段进行分层,制定出以下教学方式:一二年级阅读《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以及《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三四年级阅读《论语》《孟子》等有关章节;五年级则以《道德经》作为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促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获得最大的精神升华,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总而言之,在农村,学生会因课本的局限性而无法真切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本质、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注重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农村小学的校本之中,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更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