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主体性”教学改革实验初探
2018-12-29谷春艳
一、实验背景分析
音乐是一门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在老年大学中开设音乐欣赏课,能使老年人愉悦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提高审美能力。但是在长期“填鸭式”的教育形式下,老年学员的主体性受到压抑,习惯了教师教、学员模仿的教学模式,不但没有调动老年学员的学习兴趣,反面对音乐失去了兴趣,更谈不上表现美、创造美。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一)实验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音乐欣赏教学为老年学员提供了独有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了老年人的观察、实践和体验能力。音乐欣赏教学不仅突出了师生的文艺特长,而且彰显了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和学习覆盖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实验的基本原则
主题原则:尊重老年学员,调动学员对音乐内在的理解能力,将音乐教育转化为学员享受美好生活的自觉需要;允许在音乐方面存在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员的个性,使每个人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实践性原则:努力给学员创设音乐情境,提高多种感知、思考、操作的条件和机会,使学员在了解音乐、知识及发展的过程中增强审美素质。
发展性原则:把发展学员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放在突出地位。
三、实验过程
(一)实验设计
实验目标:把老年学员培养成为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使之具有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真正成为老有所乐的人。
(二)实验阶段
准备阶段: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制定实验方案,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实施阶段:把握实验目标,落实实验的具体措施,从总体上体现老年学员主体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总结阶段:每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四、实验成果
(一)确立改革思路
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从听觉上领悟音乐的美;表现音乐:把感受到的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创造音乐:加入自己的创新实践,把音乐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构建教学模式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分为三部分进行改革:课堂准备、课中参与、课后延伸,其结构简单概括为:
1.课前准备
本着“在研究中学习”的理论,在每学一首新歌前,请老年学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找与歌曲有关的资料、图片,组建“知识库”,扩大学员的知识面。学员在课前亲手制作打击乐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的协调性,预防老年痴呆,在课上演奏自制乐器,体味成功感。教师适时把学员们的作品进行展览,老年学员自评、互评,取长补短,提高了制作的水平。
2.课中参与
教师先把老年学员们分成整体素质基本均等的小组,开展“快乐积分”“小组红”等活动,为有突出表现的老年学员颁发“绿叶”“红旗”等勋章,老年学员们在竞争、互助的气氛中获得知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把学习方法教给学员,引导他们确立学习提纲,辅导他们自学音乐,以表演、绘画、编歌词、诗朗诵等创新活动穿插其中,使老年学员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促使其乐学,主动参与其中。
3.课后延伸
首先,注意因材施教,音乐素养不同的学员,其课后任务也不同;其次,课后布置的任务要有创新性,根据所学歌曲、乐曲提出问题,让老年学员到生活中寻找答案,锻炼老年学员善于观察的能力,将生活实际与音乐相结合,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培养热爱生活的精神。
(三)合理评估,全面评价,改进学科年终评价
1.制定评价内容
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包括声乐(选择最拿手的歌曲,可以是课外歌曲)、乐器(内容自选)、视唱(自选兼抽测)、节奏(制作打击乐器,面试)。
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表达:包括对歌词的创编、表演和根据歌曲创编音乐剧、搜集与歌曲有关的资料等。
2.评价形式
取消学期末的考试,评价全过程贯穿于日常教学中,由教师和老年学员集体评议并当场亮分,创建民主、公开、公正的评价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