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班幼儿不良行为的改变策略
2018-12-29满锟
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他们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在幼儿园中形成的。然而,小班的幼儿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尚未发育完全,在一些言行上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教师潜移默化地帮助,能够改正一些不良行为。因此,作为小班幼儿教师,应从幼儿的行为习惯抓起,选取恰当的方法,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让幼儿在早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改变幼儿的不良行为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此作出几点探讨。
一、开展游戏活动,通过直观的行为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游戏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中学习、感知。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他们会对生动形象的游戏玩具爱不释手,其会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跟着教师一起做、一起学。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家长都会百般迁就,即使有不良的行为,家长也舍不得说,实际上这是对孩子的放纵,导致他们对不良的行为没有概念,也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不合适的。而我们通过采用游戏的方法来改变幼儿的不良行为是有效的,小班的孩子对成人的语言不太能听得懂,因此,开展游戏活动更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可以让孩子间进行协调,使其通过合作行为来丰富日常生活经验,从而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总之,在游戏中改变小班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开展区域活动,利用幼儿的特长来发展其能力,建立幼儿的自信心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在互动中,幼儿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不仅自己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对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也会造成影响,且在整体上会阻碍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幼儿园中划分了不同的活动区,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特点安排其进入不同的活动区参与活动。这样一来,幼儿便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集中精力去完成任务,耐心及专注力都会得到培养与发展,从而能够不断进行探索与创造。
另外,教师应当注意,不同的幼儿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教师不仅要对幼儿表现出的不良行为进行恰当的教育,还应注意发现与发掘幼儿的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
三、开展友爱教育,对幼儿进行示范引导,使其学会与人分享、不侵犯他人
在小班幼儿集体中,许多小朋友并不知道与他人分享,看到玩具就想独自占有或者抢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为了得到玩具,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伤害小伙伴。然而,面对幼儿的各种攻击性行为,某些教师经常采取惩罚和批评的方式。惩罚和批评虽然能暂时制止幼儿的攻击行为,但强迫幼儿说对不起却大大伤害了孩子本身的自尊心,加重了他们的逆反心理。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在家中是小霸王,家长往往无条件地满足幼儿的需求,孩子们并没有尝过被拒绝和被阻止的滋味,导致孩子走进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时依旧会出现霸道的行为,很难适应与大家分享、相互谦让的生活氛围。当自己不顺心时,某些幼儿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幼儿中普遍存在,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刚进入小班的幼儿由于分离焦虑等因素的影响,在情绪上表现得比较不稳定,也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由于小班幼儿的道德品质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因此,只要及时正面地强化友爱教育,及时制止幼儿的这种无意性攻击,就不难矫正其侵犯行为。同时,还能够培养幼儿形成与人分享的思想,学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活动。
四、开展正面教育,积极引导,改变幼儿说谎的行为
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仍旧存在说谎的行为。一些说谎行为的出现主要是幼儿受到自我中心化思维的影响,常常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幻想,与现实生活相混淆,导致其以想象代替现实。还有一部分幼儿由于在认知上存在缺陷,对时间、地点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清楚自己在某个时间做了什么,导致其出现说谎的现象。幼儿教师应该十分清楚幼儿并不是有意说谎,说谎是他们不自觉的一种行为,并不代表幼儿在品德上有问题。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说谎的情况对幼儿进行正面的教育与引导,使他们逐渐意识到说谎是错误的,从而慢慢改掉说谎的习惯。
五、结语
总之,在小班学前教育中,教师应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幼儿在长期的教育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幼儿逐渐改变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此外,在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幼儿园还应充分联合家庭,常与幼儿家长联系,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并将其在幼儿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形成家园联合,最终一起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今后的生活与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