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2018-12-29张媛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中也顺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在这场席卷全国的改革浪潮中,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受到的冲击和挑战前所未有。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德育的引入和渗透显得不够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德育被摆在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成了每个业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接着提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非凡,对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学生的成长轨迹不谋而合,当代学生正处于社会高度发展和变迁的关键时间节点,此时的他们对于世界、社会的认知及看法逐渐成形和成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心理背景之下,加强初中学生对于我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至关重要。而在多元化的历史维度中,德育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揭开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德育渗透,能够使学生的人生观得以健康发展。
第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让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国际竞争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被摆在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断深化和强化德育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受益良多。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且具有导向性的历史教学观
要想更好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与之相对应的历史教学观的树立必不可少。正确渗透德育的方法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并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在强烈历史使命感的感召之下,使历史教学焕发出全新的魅力与活力。鉴于此,每个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树立正确且具有导向性的历史观念,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带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观察历史、学习历史,在不断学习深入的过程中全面灌注德育相关内容,最终将历史观与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之余既掌握了相关的史实,又对德育内容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二)将课堂教学与德育教学进行巧妙的融合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进行辅助。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扣大纲,在全面把握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的近代史则是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学的重要素材。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勇于硝烟,以一种强硬的态度来对抗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用最悲壮的方式以身殉国,令人唏嘘。这些典型的历史素材是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学的最好内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摸索,德育内容的渗透势必会水到渠成、得心应手。同时,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巧妙利用情感因素进行辅助。历史本身具有厚重的情感,教师富有情感地讲解以及渗透带有温度的德育内容,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在情感共鸣的影响之下,教师进一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在德育教学中产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一下子油然而生,德育的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全面的实现和彰显。
(三)巧妙利用乡土素材来开展德育教学
在初中课程教学体系中,历史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巧妙利用当地的乡土素材,将德育与乡土素材进行巧妙的结合,让德育变得更接“地气”,让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得到全面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乡土素材,将其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场景和内容中感受德育的力量,最终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例如,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这些看似与教学毫无关联的内容其实是开展乡土教学的最佳素材。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烈士陵园或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深切缅怀革命烈士的过程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在那个动荡年代中,战火弥漫,人们连苟且地生活都显得十分吃力,更勿论幸福愉悦地生活。带着这样深厚的历史情感,学生的德育水平一下子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显然,这是将德育与乡土素材进行结合的最佳范例,值得教师借鉴和使用。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初中历史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深谙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开拓创新,将历史教学与德育教学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之下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并真正学好历史。只有坚持渗透德育,初中历史教学才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全新局面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