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2018-12-29王翔
对于当代中国的初中生来说,求解初中数学题的能力尤为重要,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思考时不能只停留在单一方面,需要结合多类知识全方面运用,但是现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死板,学生也只是模仿教师,很少有自己的思想。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加强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只注重理论,缺少实践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数学名词的解释、理论的概念和公式的由来,却忘记了在讲授过程当中如何把公式概念实际运用到题目中去。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两条腰长等长,两条腰所对应的角度相等”时,学生只是记住了这样的一条定理,但是对于“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哪两条边是三角形的腰长”并不是很熟悉,在日后的解题过程中也只是对概念有着模糊的记忆,并不能做到实际应用。
(二)解答题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
在实际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时,要做与之对应难度的数学题,但有些教师在学生解答题目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专门找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题型或是找一些新题型,甚至是涉及学生未学习过的知识点。这些在教师看来是好事,认为可以给学生施加压力,增加学习兴趣。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还可能会打压学生的积极心理,使其恐惧,对数学课避之不及。
二、加强解题能力的措施
(一)强化学生审题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要想提高数学题的正确率,首先要把题目审清楚,如果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最后的答案必然出错。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时,可以先慢慢引导学生把题意读懂,弄清楚,然后找出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再分析给出的条件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之后,再教学生如何根据给出的条件推导未知的条件,并将已知条件、未知条件以及需要解答的问题三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然后找出解答题目的办法。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思考意识,使其通过读题、标注题目来提高解题效率。当然在最后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就是扎实的数学基础,基础知识欠缺就不能充分运用数学能力将各部分的知识相互联系,即使找出条件也会在最后的解题过程中无从下手。
(二)扎实基本知识
虽然数学题开拓性比较大,需要较强的思维发散能力,但是最基础的解题规律还是不变的。但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只是跟着教师思路走,并没有真正地思考教师讲授的办法,教师怎么讲,学生在题目中就怎么运用,思维太过死板老套,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当学生自己单独解决问题时,只知道解题的方法却不知道第一步从哪里做起,最后也只能是徒劳一场。所以,第一,教师在讲授概念理论时,要帮助学生弄懂表面意思和内涵,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第二,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构架,方便学生记忆和联系,并且更加结构化的知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构架中不仅要明确知识点之间相同的点,还要标清它们之间的差异。系统化的知识不仅使学生在解题时能灵活运用,在以后的复习中也能减少学生走弯路。在初中数学中有函数、代数的运算,而函数又有指数函数、幂函数。就这样将它们进行分类,学生在解题中就能更全面地进行思考。
(三)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解题主观能动性是否积极,只有意识上的积极才能有更跳跃性的思维。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加广阔。所以,初中教学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的职责所在,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相对应的教学情景,这样学生就能够及时应用,有助于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需注意,这种情景的模拟需要有较强的指定性,要让学生能够明白课堂上的重点,这样也能为学生打下基础,有利于日后新题型的解决。此外,在选择练习题时也要注意,要选择对培养逻辑思维具有启发作用的题型,不能只做传统题型,但也不要一味地追求“难题”,太过注重“难题”只会带偏学生的思路,在日后的解题过程中百害而无一利。
三、结语
综上可知,初中数学教学需要以人性化为主,多注重学生的思维逻辑,讲课的模式有待改进。此外,学生改进解题方法,教师也要积极配合,开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给学生一个更加正确的引导,只有巩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