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提升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2018-12-29曹明华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本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创新课堂,努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下面笔者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反思,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议。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人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法律自律方面应尽的社会责任。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思考个体信息行为对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思想状态,结合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去创设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分析人们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的各种行为,感知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例如,在进行“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列举人们在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时的各种案例,如物联网、网络学习、网络病毒、网络诈骗、谣言邪说等等,让学生感知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教育学生要扬长避短、合理充分地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又如在进行 “信息交流”教学时,学生体验到网络交流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的同时也具有隐蔽性、虚拟性,教师要适时地开展德育,引导学生用《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表现为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建构学生信息意识发展的环境,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在生活体验和感悟中逐渐培养信息意识。
例如,在进行“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教学时,可提供日常生活中数据应用的实例,让学生分组探讨收集、分析和应用数据的方法,感受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师可通过“今日头条”APP,组织学生探究APP给用户推送新闻的原理,了解APP获取用户数据的方法,思考数据可能会对用户产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大数据”概念。又如,在进行“网络的应用”教学时,结合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具体实例展开,体验日常生活中与物联网、“互联网+”的应用,探讨创新网络服务对未来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影响。
三、立足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信息的编程加工”教学时,可通过小组学习分析问题,设计算法。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编程实现“猜数字”“百钱百鸡”等经典算法,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把知识变成“产品”。在进行“文本信息的加工”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设计分层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未来名片”、贺卡、班级小报。在进行“建立主题网站”教学时,让学生分组分角色,小组协作完成自选主题的网站建设,并且进行展评、自评和互评。学以致用,这将极大地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会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培养数字化学习能力
当前的教育资源中,网络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源形式, “互联网+教育”正在逐步成为主流的学习模式之一。在这个大背景下,高中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数字化学习成为必然。我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学习与知识分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例如,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时,教授学生运用PC端、移动端电脑、应用软件等数字化工具来表达思想、建构知识。在小组研讨过程中,可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建立观点结构图,形成研讨报告。周末或者假期中,学生通过网校开展学习时,教师可以对其适时跟进,分析其学习习惯与学习效率,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改正,逐渐使其形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蓬勃生机。面对数字化工具的不断普及,我们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坚持立德树人价值观,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学科思想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追求,提高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发展与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