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自清《背影》的修辞特色
2018-12-29曹慧
朱自清致力于散文语言的口语化与情意化,形成其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语言风格。他主张“用笔如舌”,提倡文章的“谈话风”。他的散文作品中引进了相当多的口语词汇和句式,并且注意使自己散文语言具有口语的节奏感和口语的调子。而《背影》作为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其语言特色有其独到之处。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但也不能把它看作可以脱离思想内容的单纯的技巧性的东西。修辞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所以并不是一味讲究雕琢堆砌,追求语言的花哨,就是修辞美。
“朴素即美”,语言的朴实无华,同样可以显示出一种修辞的美。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用笔如口,通篇只是寻常字句,娓娓而谈,但是却一片真情,感人至深。在语言的运用上,具有十分精深的艺术造诣,是风格独具的修辞名篇。以下将从几点入手,分析朱自清《背影》的修辞特色。
一、善于将寻常词语艺术化
所谓寻常词语艺术化,包括赋予词语新的意义、变换词语使用的场合、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改变词语的性质等等。例如:在《背影》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中的“聪明过分”和“真是太聪明了”就是作者在运用反语,也就是说反话,实际上是说自己太笨了。而通过这反话的运用则恰好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对待父亲的那种态度深感懊悔的心情。在此,作者通过一般词语的艺术化用法,使得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善于运用修辞格
修辞格也称修辞手段,修辞方式简称辞格。“辞格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形式、能取得特殊表达效果的特殊的修辞方式和方法。”如文中“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话采用了“示现”这一修辞手法,运用追述的形式将过去发生的事写得好像出现在自己眼前一样。此处的“背影”是本文中出现的最后一个背影,也正是这最后一个“在晶莹的泪光中看到的背影”将本文的情感推向了高峰。
三、方言、俚语、文言词的使用
如“父亲与他们讲定价格”“父亲说定了不送我”“又帮我拣定了靠门的座位”中,“讲定”“说定”“拣定”等词,都属典型的扬州方言。
又如文中“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语言凝重,写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四、开头段落的巧妙运用
在《背影》中,作者巧妙地采用了独句段。通过短短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简明扼要,点出主题,为下文做出合理铺垫。
五、合理运用词类
如文中的“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中动态助词“了”的使用。
六、平实简洁的语言风格
朱德熙在《谈朱自清的散文》中曾说道:“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文章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流于晦涩,也很少华丽的铺排与藻饰。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去陈言固然不容易,要做到新鲜而自然更难。朱自清的文章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从写作技巧上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是很多的。”
如在文中,朱自清没有运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了朴实的语言,就好似用水墨画了一幅背影图,简单中透着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文中老父亲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看似平淡,实则情真意浓,使文章在平淡之中见神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把情节推向高潮。
反复阅读《背影》,整篇文章字字完美,没有任何多余的字符。看似简单的文字,却是朱自清反复推敲而写出来的。例如文中,描写父亲的话语,有四处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难道父亲那天去送“我”只说了这短短的四句吗?显而易见,是作者仔细琢磨后,选择了这四句话。简单的四句话,却成了经典,蕴含着父亲那天依依惜别之情。犹在耳畔的是父亲的话语,萦绕心田的是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往往最简单的才是最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