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2018-12-29徐海正

家长·下 2018年7期

数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是学生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所侧重,在完成常规教学的同时,着重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以解题能力的提高带动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在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建良好教学氛围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长期占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固守某一种教学模式,应该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把僵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的教学模式,使之能够逐渐适应学生的兴趣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学生回归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辨别身边熟悉的物品开始,如课桌、教材、作业本等,通过具体实物使定义、概念在学生脑中更加形象化。教师再通过具体物体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讨论和展示环节,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形象化,也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提升教学水平,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案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这一学科教学成绩,也决定着整个教学课堂的走向。不难看出,小学阶段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教师的有效指导来自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是教师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策略的能力。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年龄特点以及教学进度,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案。在整体教学方案确定的情况下,依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再对学生进行细分,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使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教学方法的指引下,提升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

例如,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个小实验,用周长相等的细丝,制作成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的形状,然后分别计算以上几种形状的面积,并对比其面积大小,使学生在学习“面积”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周长、面积、形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以小实验形式设计的教学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设备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利用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好动、热情爱玩的特点,可以将情景教学模式引入其中,设置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情景中产生的问题。充分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突出,使之能够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提高学生基础解题能力的同时,延伸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提升思维能力来带动提升解题能力。

例如,在“圆柱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上提出一个有关求圆柱表面积的数学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由于学生之前未曾接触过此类题目,很难迅速地找到解题方案。学生的几何思维受限,需要教师及时地指导,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将所求圆柱体转换为长方形,打开学生的思维局限,使学生掌握图形之间相互转换的奥秘。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打开了学生几何思维的大门,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自身对教学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前提,在全面把握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案,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在正确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在完成日常授课的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吸收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将之转化为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延伸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思维的提升带动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在以上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