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的乡村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之我见

2018-12-29韩春锋

家长·下 2018年7期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强弱取决于国民的素质,国民的素质在于教育。所以,广大乡村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来展开工作。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岗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入手,并结合自身乡村教学实际对以人为本的理念做了探讨。

一、修公爱公正之心

在一个班集体中,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是受教育者的身份,乡村教师不能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更不能无端地给学生贴标签,借机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乡村教师要努力消除自己的偏见意识,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发现并积极肯定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每一点的进步。乡村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促使课堂上的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不以虚伪的师道尊严、板起脸孔来压制学生。乡村教师的爱是圣洁、纯粹、无私的,教师的尊重和爱是非功利色彩的。乡村教师应洁身自好,对于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应严词拒绝,不应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是每一位乡村教师为以人为本守住的道德底线。

二、施公平公正之行

我力主改变过去那种形式单一的排位方式,在数学课上实行圆桌式座位法,定时调换,在考虑近视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解决学生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教育不公,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近距离与教师接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关注的目光,让学生感觉到人性化关爱无时无处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个显性表现体现在师生问答上。我们通常见到的现象是教师提出问题,便找几个能立即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尖子生来回答,尖子生回答后教师纠错,再讲一下几个注意点就进行下一部分内容了。这种以尖子生的快速思考代替了全班所有同学的思考的做法,虽有利于课堂的迅速顺利推进,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大多数学生思考的权利。作为乡村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因人设问,把握住提问的难度、广度、频率、时机等要素,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巧妙地设置具有差异性的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到问题中来,有所思有所获,让每个学生都能调动积极性,充分享受思考后豁然开朗的喜悦。

三、走因材施教之路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资源的均等或是平均分配。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应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深入关注每一位学生内心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长,在数学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素养的形成上给所有学生同等的自由发展机会,走因材施教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

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预设充分,课堂教学中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教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看法,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教师还要在教学的时间纵向延伸中掌握学生的动态,继而深入分析并研究制定计划,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与学浑然天成,教学相长,体现出以人为本课堂教育指导下的因材施教,在学生发展树上结出累累硕果。

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所有农村孩子都参与进来,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任务和时间,根据组内成员的自身情况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适时角色轮换,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尊重别人,交流积极情感,增强凝聚力,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体现和谐、民主、平等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能力,顺应乡村孩子的天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体现出乡村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层面的以人为本。同时,作为乡村数学课堂内外教师,我实现了自己教学观的转变,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验证了乡村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层面的以人为本。由此,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成就了数学教学的以人为本,满足了数学教学对高效课堂的要求。

四、吐赏识鼓励之言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着力从正面加以引导。”所谓的鼓励就是激发、勉励的意思;激发即刺激使之奋发;勉励即劝诫人努力;表扬则是对班级内学生好人好事、点滴进步的公开赞美。

赏识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在我们的乡村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是自告奋勇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以用口头赞赏;给学生批改作业、试卷时,我们可以用眉批、总批的形式书面赞赏;课堂上,我们还可以辅以肢体语言给学生无限的温暖和无声的赞赏,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饱含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在教师节我收到学生送我的小礼物时,我的眼里溢满了泪水,这是学生对我工作的无声赞美,我对学生的赞赏换来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可爱天真的笑脸,更是基于以人为本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成就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小学乡村数学教师,在此希望小学乡村数学课堂教学的以人为本之花永绽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