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
2018-12-29李香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夯实文化基础的同时能得到自主发展和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在课标中有了明确的要求,要面对所有学生,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根本,以提升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为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令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而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清楚地提出,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的人”为核心,物理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落实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
核心素养的理念对教育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由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也是物理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发现问题,没有疑问的思维是肤浅、被动的。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学习外,更关键的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二、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
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做一个独具个性的学习者。众所周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对知识的记忆,而是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体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紧抓课堂教学的生成,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或者追问来激发学生思考。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和解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对问题精心裁剪,设计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串,步步诱导,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高效灵动的智慧课堂。
(一)有效建构课堂,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心素养
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思维尤其重要,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构课堂,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在教学《平行四边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出示了自制的长方形框架,问学生“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回答“长乘宽”。接下来我轻轻拉动框架,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问:“现在是什么图形呢?它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回答:“两条邻边相乘。”“你们觉得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吗?”学生都点头,有个别学生已经开始动摇了。“有不同的意见吗?”我问道。但是这些个别学生不太确定也不敢站出来。然后我继续拉动框架,这时学生都发现面积越来越小了。这时我问:“我刚才拉动框架的时候,什么没有变化?什么变化了?”学生都纷纷回答:“边长没变,但是面积变小了。”“可是刚才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条邻边相乘啊,边长没变,面积也应该没有变化呀。”学生马上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猜测是错误的。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探究出计算方法后再带领学生继续研究“为什么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小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拉伸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底没有变化,而平行四边形的高变短了,所以面积就越变越小了。通过这样的设计,发掘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深度和延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也更好地解决了这一知识上的难点。
(二)善于创新引领发现,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素养
在“3的倍数特征”这一课,很多学生受前面学习过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觉得个位是3的数都是3的倍数。此时,教师出示了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检验。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 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呢?通过检验,学生发现之前的猜想是错误的,而后就会产生疑问,进而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此时教师利用错误,引导学生观察第2列数“9、21、105、237、27、78、42、591、843、534”,第二列的数能否被3整除呢?继续观察,你想到了什么呢?然后指出: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也和数的排列顺序没有关系,那么与什么有关系呢?具体有哪些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重新有了以下猜想: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此时我设计了一个用计数器拨数的环节,拨出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检验。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明确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的成长。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给予重视,并且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途径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积淀,进而提高整体核心素养层次,从而使学生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