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实验中的器材准备

2018-12-29冯晓芳

家长·下 2018年7期

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没有实验会使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定律,从物理学诞生至今,实验始终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推动着物理学科不断朝着更高层次前进。其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参与进来,从实验的准备阶段一直到结束,体验其过程,甚至享受这个过程,最后与教师、同学一起分享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正因为他们的全程参与、亲手制作,所以他们会格外珍惜、格外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对自己的实验感悟会更加深刻。

一、充分准备,迎难而上

(一)首先要做到“知己”,了解学校已有的实验器材、挂图等

教师还需要了解实验室里大概有多少器材,哪些器材是充足的、哪些器材是不够的、哪些是完全需要学生自己做的,再具体一些就是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哪些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哪些材料容易找到、哪些材料不容易找到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除了“知己”还要“知彼”,熟悉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等

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简单的实验需要的材料会很少,而复杂的实验可能要准备一天或者几天,细分下来,有的器材比较好操作、有的比较难操作;所需的材料有的比较好找,有的找起来会很困难。教师不能怕麻烦,要有充分的准备,在整体上把握好,可能过程会比较曲折,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何况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充分发掘、积极调动,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总之只要教师心里有底,上课使用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二、因地制宜,动手动脑

处处留心皆学问。许多“器材”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你就会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既解决了器材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师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为只有“手巧”才会“心灵”。

首先从学校的环境入手。学校的哪些物品可以直接用,哪些需要改进一下才能用,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比如球类的器材,学校体育室就有,可以让学生去借;平时用到的杠杆,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或家里收集,只要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了;在讲解重力势能时,结合泥石流灾难,让学生收集木板、泥土、小石子、水,在课上演示泥石流过程,学生更加深了对重力势能的理解。这些材料都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很容易找到,再经过简单的操作,一场完美的实验就完成。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社会大事件来进行教学,如地震、火灾等,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事件所包含的物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运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就更有说服力了,比如家家都有盖房子的经历,即使有些学生的家庭目前没有建房子,但是一个村庄总还是会有的,建房子的材料有砖头、砌块、钢筋、玻璃、塑料等,在上物体密度这堂课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收集、亲自体验了。

三、持之以恒,水到渠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着力传授其学习方法,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学会了动手制作,并且融入实验过程,自己探索,归纳出结论。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参与其中,创作的器材会越来越多、创作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实验的质量会稳步提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道理,有“渠”没有“水”,死渠一条,毫无生机,枉费功夫。有“水”没有“渠”,不用怕,水到渠成,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工作就好了。

四、循环使用,节约材料

为了更好地节省时间和材料,很多器材可以循环使用。如一个饮料瓶,在八年级上册可以探究“声调的影响因素”“凸透镜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下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大气压的存在”等实验。如气球、乒乓球等使用的频率都很高,我们就可以在“百宝箱”中准备好,有备无患,每次使用时都很方便。

五、活学活用,触类旁通

物理与各学科的联系紧密,如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还有体育、音乐等,很多器材都可以拿来使用。在学习“声音的特征”知识时,可以向音乐教师借电子琴;在学习“凸透镜应用”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生物实验室,仔细观察眼睛的模型、显微镜的结构;在学习“物体的运动”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观摩别人上体育课的情形,参与到活动中,更好地体验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测量以及物理的运动与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