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生态课堂
2018-12-29刘剑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想课堂。因此,构建生态课堂,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如何构建生态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两者都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就是打造“生态课堂”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让师生之间和谐共处、融洽相处呢?
(一)把微笑带进课堂
心理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处于愉悦的状态时,其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平常的两倍以上。因此,教师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始终以微笑的姿态面对每一位学生,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环境。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更应该本着理解、尊重的原则,以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与孩子交流时把姿态放低
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总会不经意地走进一个误区,认为自己的话就是权威,学生只能服从,不能质疑。其实教师只是普通的人,并不是神,况且,即使是圣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相处,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和孩子们共同进步。我相信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非但不会看不起教师,反而会给予更多的敬重。
著名的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谈及当初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面对孩子们提出的一个不靠谱的问题:跳鱼为什么会跳,他坦言自己也不会,结果换来的是学生和在座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是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钱梦龙先生放低了自己的姿态,把自己当成了孩子中的一员,一起探讨、一起交流,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爱戴。
(三)把欣赏的目光投给学生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皮格马利翁效应”,这种效应在教育中更是百试百灵。教师那赞赏的目光,会让孩子如沐春风,激起强烈的自信和求知欲望。
笔者曾听过名师肖培东的一堂课,课上有一位比较内向的孩子在面对难题时缩手缩脚,但肖老师不厌其烦地鼓励他:“我相信你能行。”,当肖老师第四次说出这样的话时,该生果然就“行”了起来,不但轻易地解决了难题,而且在整堂课中表现得非常出彩,前后共发言了九次。是啊,赏识教育能赋予孩子自信,赋予孩子勇气,那么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在备课前要明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案应该称为“学案”才更为准确。因备课时要以学生的当前水平为基准,关注学生的需要,虑学生之所虑,解学生之未解,要考虑如何让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也就是说我们在备课时关注的并不能局限于文本有哪些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推测学生会因文本生伸出哪些问题,并如何引导他们去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教学目标要多元化,要顾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整合。掌握文本的知识并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应该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所以,可以这样说,生态课堂是一个让孩子发展智慧的思维场所,更是一个陶冶情操、培育品德的情感场所。
再者,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学案”的“留白”和“弹性”艺术。教师要在课堂上留给孩子充分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教师只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并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学生是花木,教师是园丁,但园丁并不能代替花木生长,更不能“揠苗助长”,我们要做的就是放缓脚步,静待花开。
三、改变功利性的评价机制
心理学家卡耐基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我们的评价应该着眼于如何“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一味地给予“差评”。毕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以鼓励孩子的优点、提升孩子学习的兴趣为基本准则,多使用激励性的评价,一个鼓励、赞赏的眼神、手势,一句发自内心的称赞,都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发自内心的关怀会让师生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即使回答错误,也不要武断、生硬地予以否定,应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引导所有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由此点燃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态课堂。
综上所述,为孩子营造一个享受学习的绿色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展现个性、激发才华,让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知与行和谐共生,才能打造出一个生态的、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