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探究式教学 打造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2018-12-29赵成峰

家长·下 2018年7期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为发现法和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实验、思考、探讨等途径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探究的教学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认知模式和知识框架,从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工作的经验,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物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由物理知识、概念、规律汇聚而成。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透镜》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眼镜这一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物体作为道具进行授课,通过让学生观察近视镜和老花镜的镜片,了解到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让学生在对凸、凹透镜结构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度探究。除此之外,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够用物理知识来进行解答,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这些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如:我们有时很难看清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的反射现象;鱼缸里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深是光的折射现象;车在行驶时身边的树木飞速地向后移,这是因为参照物的不同……通过在物理课堂上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探究,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课堂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考的源头,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思考、探究欲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想,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式的教学情境中能够不断思考、迸发思维,从而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

例如,在讲《浮力》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我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跟物体的重量、体积、密度有关还是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呢?”有的学生回答跟重量有关;有的则灵机一动,反驳说跟质量没有关系。我接着问道:“如果跟重量有关的话,那么为什么轮船在海面上航行不会下沉?为什么有时一片薄薄的铁片落入水中就会沉到水底?”学生都面面相觑、默不作声。我趁机用弹簧测力计做演示实验,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挂在上面并沉到水中,让学生观察计数是否相同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之后又设计层次不等的问题,循序渐进,一步步演示影响浮力的因素。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灵感,学生在层层剥茧式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探究,学习状态良好,课堂效率也于无形中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科学指导,解答探究疑问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时,应转变角色,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引领者和组织者,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合理的解答,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为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在探究式的物理课堂中应发挥引领、组织作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做学生自主探究的参谋和助手,为打造物理高效课堂提供便利。

例如,在讲《气体的压强》这部分内容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如玻璃杯、水、注射器、瓶塞、抽气管等,让学生讨论如何验证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讨论,学生用注射器将水杯里的水吸进来,以此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然后又将注射器的口堵上,用力抽拉活塞,很费力,而松开手之后则抽拉自如,证明大气压是非常大的。之后,我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如何设计“估测大气压”的实验。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回忆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F/S,点拨学生如果测出一定面积上承受的大气压力,就可以测量出大气压强,并让学生围绕如何测出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和活塞的面积自行讨论交流。通过探究,学生得出了测量方法。如此,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引和点拨,使“估测大气压”这项原本有难度的实验工作简单化,化解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难题,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开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此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