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2018-12-29谭元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今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了,社会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标理念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教师发现自身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改进,但取得的教学效果仍然有待增强。我们可以发现,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等,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当然,出现这些情况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教师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来活跃课堂气氛。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在运用着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记。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而是一味地将数学公式、数学概念教授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这些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出现这样的学习现象,教师就会对学生失去教学的信心,长期下去,只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使得教学质量降低。这样的教学模式肯定不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只有创新教学思路,追寻新的教学理念,才能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二、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现状的基础上,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在活跃的教学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增强。
例如,在学习《方程》时,为了促进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互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准确,不再是主体地位,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当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了解该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知识。《方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提问,比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需要运用到方程”。当教师提问之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习时机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会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学结构的改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需要将新思想引进课堂中,注重学习时机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在结合学生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性教学。
例如,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与教学融合起来。比如,在学习《统计》时,学生喜欢参加实践活动,那么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可以调查十字路口过往车辆的省份都有哪几个,每个省份的车辆数量。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出发点,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对学习到的知识印象深刻。
(三)改进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要求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并进一步促进了有效性教学。教师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成员之间的讨论,在交流中发表自身的学习见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自我中心思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游戏、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多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满足,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并了解图形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播放。在制作视频或是图片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图形实例进行总结,比如房屋、桌子等,直观化的教学设备可以让学生了解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并对长方体以及正方体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增加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不能再单一地实施教学活动,而是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包装数学知识、联系生活,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之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