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推动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2018-12-29刘广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迎来了改革,特别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加明白了自学能力对于个人成才和发展的重要性。正如这句话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知识的海量增长以及信息的更新换代加速,对现代社会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此才能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一、现今高中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习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只有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才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目的,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受到高考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把学习当作是获取好大学入学资格的工具。学校更是不顾学生的感受,给学生无休止地布置作业,补课更是家常便饭,过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让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二)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用对方法,盲目地进行学习
很多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效果依旧不理想,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没有用对方法,没有找准方向。很多学生往往热衷于“题海战术”,只是一味地做题,而不注重对题型、方法、技巧的归纳,对于做错的题也不注意总结经验,导致数学的学习事倍功半。
二、提升高中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前提
数学自学能力高的学生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点,就是拥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新的知识,能准确知道哪些内容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内容在理解时仍存在困难。这样在讲授新课时,学生由于对所学内容已经有了了解,那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来分配注意力和时间,在课堂上带着疑问听课,注意力集中,那么听课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二)教师在课堂上合理设疑,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教师是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引领者,在每节课授课之前,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提问,回答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疑惑之处,或者进行相关题目的解答,以此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合适的环节中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教授《子集 全集 补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提问来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例说明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
教师可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来引入新课:“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数与数之间存在着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那么集合呢?看下面两个集合。
A={1,2,3},B={1,2,3,4,5}。同学们自己观察,这两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学生们很容易就看出,集合A是集合B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集合B包含A。由此,教师引出“子集”的定义,即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
通过课堂巧妙设疑,能够达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相较于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的难度明显提升了。由于高中数学中的定义大多用的是专业术语,抽象的表述让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一些原本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学习起来更是吃力,长此以往必然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完成正常的授课后,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演示数学原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此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学生只有学会亲自动手、动脑去实践,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才能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提升自己的数学自学能力。例如在教授《函数的概念和图像》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学生可以回想初中时学过的函数概念,以及不久前学习的集合知识,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即当一个变量的取值确定后,另一个变量的值也随之确定了,那么它们就都是函数。在旧知识以及图形、图表的辅助下,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数学知识体系,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在教学中渗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教材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那么教学的主体——教师就要承担起这份职责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他们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当学生离开教师、离开学校的时候就能够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