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8-12-29习辰陈晨
一、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弊端的分析
(一)专业设置过于粗放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大,不同领域对于人才的专业技能是不尽相同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可简单分为计算机硬件应用和软件应用,以软件应用为例,具体包括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信息管理等三大类,而软件开发又可细分为应用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WEB开发等等。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学科设置方面往往参照本科院校来进行设置,看似“高大上”的学科专业分类,应用性却不能很好地契合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的教学定位,这也就是所谓的学科“粗放式”设置。
(二)教学模式同质化的问题
所谓的“同质化问题”,是指高职院校教学采取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学相似的模式,由于二者在教学定位、学科目标上都是不尽相同的,而无法突出人才职业化的特点。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远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以传统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仍占据较大的比例,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普通本科是一致的,没有很好地突出“职业化”教育的教学定位,最终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以及教学形式的局限性,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顺利达成,学生既没有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关的应用技能也存在不足,人才培养是相对失败的。
(三)其他方面的问题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诸如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倾向于理论性,而实践技能方面有待提高;专业应用人才的考核方法还有待完善,单纯的理论考试无法凸显出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而完全脱离了传统考试,理论教学的说服力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脱节的问题都不容忽视。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
(一)细化专业方向,定位应用需求
为进行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首先应细化专业方向,对计算机专业进行划分,如把计算机软件开发方向细分为Web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桌面应用开发等;把设计类计算机方向分为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技术、Web设计等;可把计算机应用技术细分为网络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应用、系统集成等等。通过对计算机专业的细化,学生可根据市场的用人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喜好进行具体学习方向的选择,一方面资源配比会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进行“精准化”教学实施,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二)开展“项目”教学,主导应用型学习
为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探究“项目式”教学新模式,所谓的“项目式”教学即把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相融合,学生通过一个个真实的项目实践,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应用技能以及应用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应用为导向,这是未来“应用型”教学进行学习的重要方法,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除此之外,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实现体验式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优化教师队伍,提升应用水平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队伍的优化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方面,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充电”,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理论教学能力、技术实践水平、理论转换项目的能力等,以满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力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生产一线的教师,通过其真实的技术应用和行业发展思维,传授给学生应用技能,使得学生能够真实了解到未来就业所需要掌握的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使其带着目的进行学习。
(四)拓展校企合作,了解市场的用人需求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由学生的身份逐渐转变为雇员的身份,实现了无缝对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学生的应用水平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储备大量的技术人才,解决企业合格人才招聘难的问题,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双赢。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但也应看到目前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利益关系出现的“低成本用人”、学生选择性“被就业”等问题,这都是未来开展校企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注意的方面。
三、结语
本文以高职计算机专业为例,简要地探讨了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思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专业设置得不合理、教学模式滞后以及教师的教学思维封闭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通过细化专业方向、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师队伍以及创新校企合作等途径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创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