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导写 以写促读
2018-12-29孙宏伟
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传统大专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大部分教师将阅读和写作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单独地借助阅读教学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借助写作教学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级,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由此可见,在大专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看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树立读写结合的意识,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实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我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从以下几方面实现读写结合。
一、以读导写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灵活地借助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来丰富课堂,诸如精读、略读、速读等,借此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使其在自主阅读中实现人格的提升,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等关系的认知。在大专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倘若教师无法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材料,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将无法获得丰富的素材,下笔将困难重重。而且,在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所选取的阅读素材大都具有可读性,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写作手法、构思方法、情感表达方法等,借此在“吸收”中为“倾吐”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就题论题的教学方式,在阅读活动的开展中除了增加鉴赏关键词这一环节之外,还将作者的个性表达方式渗透其中,借此引导学生为写作活动的开展凝聚力量。以《荷塘月色》为例,其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该表达方式在文本中得到了灵活的运用,而且其描绘的景色很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由此,我在组织该内容阅读的时候,会借助精读、略读、速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较为复杂的情感,读到“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的时候,感到了淡淡的忧伤,读到“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的时候感到了淡淡的喜悦。通过这样的反复阅读,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蕴含于文字中的思想情感,还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重新进行了审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模仿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学习压力、师生矛盾等写一篇文章,力求学生能对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花一草进行体会,并用文字抒发出来。在对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手法的模仿下,大部分学生都能把握好写作的方向,进而在景色描写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二、以写促读
张定远教授曾就当前语文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一针见血地指出:理念落后、气氛沉闷、局面被动等充斥着语文写作活动。也就是说,在当前的语文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以教师命题为主的写作大量存在着,学生在单一的话题引导下,难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假、大、空成为其文章的主要特点。对此,为了在写作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一般会立足于文本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写”的方式来感知阅读文本的情感,在读写结合下加强其情感体验。具体使用的方法有:
(一)摘抄词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所谓的摘抄词句就是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引导学生将一些文质兼美或深有感悟的词句等摘抄下来。这种摘抄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进而深化对其他文本内容的理解。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一般会引导学生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摘抄下来,然后自主地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对所摘抄的词句进行赏析,借此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写作文,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足于该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写作文。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分析,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在借助写作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时候,一般会借助课前作文、课中写作和课后作文的方式将其落到实处。以课前写作为例,在组织《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内容阅读之前,我向学生布置了以“某某人”为话题的写作任务。在开展该写作活动之前,学生为了把握住本次写作的主旨,会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在自主阅读中进行课前预习。而且,在阅读中学生也会掌握文本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将其运用到写作活动之中,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三、结语
总之,在大专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树立起读写结合意识,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实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借此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