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帆满正远航
2018-12-29司小平梁芸
漫步在乡村城市,难掩心中的感动与震撼:一座座中小学校美丽嬗变、焕然一新,独具匠心的校园文化怡养着师生们的身心,一批批边远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文县教育坚持“特色办学、文化引领、精细管理、均衡发展”的思路,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全县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量化管理抓质量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老百姓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背后,既是教育发展重心的阶段性转移,也是文县教育砥砺前行的新起点。严格按照《文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评估办法(试行)》及量化考核细则,对各学校教学工作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研活动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估,并把教学质量的优劣与校长考核、教师绩效工资和职称评聘挂钩,充分调动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去年普通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二本以上上线率位居全市第三名;中考全科合格率较上年增长了2.27个百分点,在全市提升了两个名次。在陇南市2017年教育工作考核中,文县获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荣获“2017年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
深化课改重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还是课堂。”中寨初中校长姬小文颇有感触地说。教研室每年组织200多名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技能竞赛以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同时,教育局积极为全县教师搭建教研教学工作交流平台,创办县内教学交流刊物《文县教研》。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发展和日益深化,教师的角色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导演式”的、“互换式”的,课堂变得趣味精彩,更富生机和活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在“做中学”“用中学”“玩中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了。
全面改薄强基础
大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总投资0.69亿元,新建改建学校71所,新建改建后的中小学校功能齐全、设备完善,学习环境更加舒适。通过撤并教学点、异地选址重建学校等方式,规划建成寄宿制学校21所,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县中小学建成多媒体教室762套,建成13个录播教室和9间同步课堂,实现“班班通”的班级比例达90%。文县一中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已启动建设,文县三中信息化示范校设计方案也在修改完善中。信息化教学已在全县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小学以上学校均能开设信息课,“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设备基本满足教学点因师资原因开不齐的课程资源。
名师名校大提升
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制定出台了《文县名教师名校长评选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名师名校长评选和中小学骨干教师评选工作,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全县创建省一类、市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52所。文县一中成功创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级特色实验性普通高中”,又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共创建市级示范学校12所,分别是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2所、中心小学7所。另外,还有30所学校分别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职业教育显特色
走进职专校园,靓丽的风景和实训教学入眼入耳。琴房里,学子们弹奏出欢快优雅的琴声……该校坚持以“发展职业教育,振兴当地经济”为办学宗旨,坚持走对口升学和自主创业两条主路,积极推广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的办学模式,进一步实施“半工半读”模式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7年,文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该校有60余名毕业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有280余名学生享受了高职教育对口中职招生特惠政策,通过了五年一贯制省内对口高职院校的考试及省内高职院校单独测试和推免招生计划等升入省内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加大投入促均衡
文县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了“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大边远地区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财政拨款4.13亿元,年增长率达到9.7%。在此基础上,县政府设立了500万元的教育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教育发展。大幅度提升办学条件,投资0.44亿元,改善了4所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分批完成52所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投资0.16亿元,新建教师宿舍楼5栋;投入0.42亿元,新建改建59所幼儿园;投入0.66亿元,为各学校按需配置教学仪器、图书、音体美器材、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相继建成了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校园,实现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规划建设全覆盖,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