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牢牢抓在手上

2018-12-29高红霞

发展 2018年9期

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着墨很多,可以说,党的十九大开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论断,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想法。

一、对生态文明的几点认识

“生态文明”一词最早是由我国著名学者、生态农业奠基人叶谦吉提出,叶老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生态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利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生态文明概念的雏形。纵向来说,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是继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一种新的文明;横向来说,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一种文明形态。

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人类社会是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改造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是神秘、不可测、不可控的,人们对日出、日落、雷电、洪水、山火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盲目地崇拜自然、顺从自然,对自然生态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破坏和威胁,并且处处受自然界的束缚,同时也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扩大耕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原,自然界也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旱灾、涝灾、山洪、风沙等自然灾害不断,随之而来的是水土流失、土质下降、沙漠化、盐碱化,生态系统逐渐失去平衡。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强大能力,控制和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掠夺式地开发资源,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也从未停止,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海啸、旱灾、雾霾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但庆幸的是,人类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与提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各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增多,特别是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为保护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我党政策演进来看,我党历来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很早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必然联系,认识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毛主席在1944年5月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陕北的山头都是光的,像个和尚头,我们要种树,使它长上头发。种树要订一个计划,如果每家种一百棵树,三十五万家就种三千五百万棵树。搞他个十年八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改革开放以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仅局限于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层面,从1978年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节约资源能源到维护生态平衡,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从十二大到十五大的党代会报告中,人口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关键词频频出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同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展现出旺盛生机和光明前景。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大论断。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从无到有,从提出到付诸实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对执政兴国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对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甘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处,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性、复杂性和脆弱性,资源环境对发展约束大,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矛盾突出。

一是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甘肃地貌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除海洋生态系统外的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城市6大陆地生态系统均有发育。既是黄河、长江、内陆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区,也是维护全国生态平衡的资源宝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功能,是国家“两屏三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一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中的战略地位突出,如祁连山脉是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负有阻隔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南侵的重任,甘南高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两江一水”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省内黄土高原区生态建设直接影响整个黄河流域水源状况。

二是生态基础非常脆弱。全省生态总体呈现北部脆弱区、南部屏障区的分布格局,比如民勤县、环县、敦煌市都是脆弱度较高的区域,是大沙漠的分布区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脆弱度较低的有甘南的碌曲县、玛曲县以及陇南的两当县、徽县等地,该区域内降雨量大,森林植被相对较好,多为江河水源区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区。总体来看,水是制约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省内河流水系分为黄河、内陆河、长江3大流域9个水系,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干旱、半干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75%。水土流失面积28.13万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初步治理的面积仅为7.18万平方公里,还有750/0、近20.9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须整治。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突出,全省沙化土地面积11.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荒漠化土地面积19.21万平方公里,占45.12%,还有2.18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地面积居全国第12位、森林面积居全国第18位、森林覆盖率为33%,居全国第27位,全省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子午岭等林区。草原、湿地退化严重,甘南和河西地区的草原和湿地面积萎缩、部分湿地干涸,水源涵养补给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严重受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这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复杂性导致了甘肃也是泥石流、滑坡、洪涝、冰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高发区。

三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极为突出。一方面,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甘肃近90%的国土面积纳入了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全省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60个,其中国家级21个,占国土总面积的20.87%。在国家划定的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甘肃境内有4个(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有36个县市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另一方面,甘肃重化工业特征明显,能源消费工业占主导地位,工业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六大高耗能行业,经济发展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依赖规模粗放开展、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模式。比如,肃南县755的国土面积处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县域内矿产资源富集,是全国12个重点找矿区带之一,也是甘肃省黑色、有色金属矿产的富集区。全县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60%左右,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80%,采矿业成为支撑县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对矿产资源开发的依赖性强。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后,保护区内的矿山、水电、旅游等企业大面积停产停工,该地经济持续下滑。我省大部分地方都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矛盾,这就好比天平的两边,需要我们找准平衡两边的新方法、新路子,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

三、对今后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启示

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对我省而言,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央交给我们基础性、底线性的任务,也是必须完成的政治责任。

一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除甘肃GDP的‘紧箍咒’,加一个生态建设的‘紧箍咒’”,总书记的指示一针见血,点到了我们的要害,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省各级应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蕴含的巨大哲理和政治智慧。立足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突出绿色发展,重点支持现代生态农业、戈壁农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健康产业向绿色化、生态化发展转变。要发挥创新对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要深刻汲取祁连山事件教训,持续抓好突出问题整改。我们必须深刻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深刻教训,化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契机,要按照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方案,抓紧完成保护区内探采矿、水电站、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复核评估,尽快制定出台差别化退出补偿办法,按照一矿一策、一站一策、一企一策的原则,逐一建立工作台账,加大整治力度,稳步推进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现有农牧民搬迁。要按照国家要求,积极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要举一反三、自我加压,对全省60个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制定整改方案,完善工作举措。

三要大力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实现绿色发展与富民产业双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省一些贫困地区山清水秀,生态资源富集,发展旅游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宕昌县有国家4A级景区官鹅沟,自然风光秀丽,生态植被良好,好多人都说风景堪比九寨沟,但由于对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其价值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一切产业发展的基础,充分挖掘优势资源潜力,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四气”打特色牌,实现富民产业与生态保护的互利共赢。

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积极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加大对城镇街道、居民社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重点部位环境卫生整治,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填埋场、转运站建设与运营管理,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推广甘南全域无垃圾的做法,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做好日常保洁,抓好房梁灰尘、厕所革命等细节,确保村庄居民院落、房前屋后、公共环境干净整洁。要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五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事件的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要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围绕落实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

六要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的祖先有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核心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一个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整体。“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说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无论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还是“道法自然”的和谐法则,都是社会所需要提倡和弘扬的,也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我们要从中汲取智慧,转变发展观念,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