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一种更优美的班级生活

2018-12-29盛晓敏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4期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作为一种个性文化,它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着班级的独特生命色彩;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它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动态文化,它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系统工程。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应时刻关注班级文化的这些特性,无论是显性的物质文化,还是隐性的制度文化、资源文化,都应精心地予以设计、维护和培植,使之更加独特、丰富和立体。

一、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物质文化建设“巧”字为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同样,教室墙壁是班级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物质表现。整洁温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学生以润物无声的启迪。但是班主任对于班级的布置,不能只简单地追求花哨好看,如何让相对固化的教育内容动起来?如何让外显的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的巧妙设计。

1.从单维输出到多维交互

班牌、公告栏、“每日要求”展示区……这些功能区域承担着传递核心价值观、确立行为规范意识的重任。笔者在实际操作中,一改教师包办单向输出的传统做法,把学生由单纯的执行者变为设计者。

以班牌为例,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的班牌,就是一张闪亮的班级名片。笔者将班牌设计权限下放给全体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并召开主题班会公开竞选。最终,学生将集体照、课程表、每周一星、班级口号等众多内容,整合进了班牌之中,并共同设计确定了“在班牌前驻足,做自信昂扬三班娃”的仪式。学生每天早晨进教室前,在班牌前驻足,看一看照片中自己灿烂的笑脸,默读班级口号,一整天都焕发出生命活力。随着学生的成长,我们不断更新、改进着班牌上的内容。在班牌的设计与使用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班牌之间不断发生着多维的交互,那些规则、要求、口号,也就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一部分。可以说,班牌的演化史,就是我们班学生的成长史。

2.从相对独立到彼此关联

“漂流书架”,是知识的充电站,在这里,每名学生都有一本阅读存折;“翰墨飘香”,展示着学生优秀的书法作品;“小小作家”,是学生优秀习作的展示窗口;“快乐奔跑”,记录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动态评比;“星光灿烂”,则展示着各级各类活动、比赛的精彩瞬间以及荣誉证书……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常借助节日文化或突发事件将这些板块之间的壁垒打通,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育人整体。如在读书节期间,“翰墨飘香”张贴着小书法家们创作的读书名言;“小小作家”呈现着同学们的阅读故事;“快乐奔跑”将阅读量、读书姿势、阅读课表现列为考评特别关注内容;“星光灿烂”则成为读书节期间班级活动的墙上电视台……整间教室,成为一个立体多元的主题育人公园,能有效促进学生品格的提升、习惯的养成。

二、给学生前进助力加油——激励制度建设“实”字为本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集体的正常运作有赖于制度的支撑。切实有效的制度文化建设为优秀班集体的形成提供了积极的动力。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笔者坚持以激励为主,重视构建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

1.评比类别具体,不留死角

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从学习表现、卫生习惯、课间活动、中午用餐、与人相处等方面设计具体细致的评比类型,力求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全部纳入评价体系,给学生成长以更全面、更科学的引导。

2.评价方式多元,立体交叉

在评价方式上,引入更多的评价主体,不再只有教师专评这一形式,而是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值日生轮值等多种方式立体交叉,对学生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多角度综合评价。

3.奖励形式多样,充满童趣

老师手中的奖励对学生总有着巨大的诱惑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更加见多识广,过于常规的奖励形式无法对学生造成强刺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比的效果。因而在选择奖励形式时要用心,并注意创新。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教师选择的奖品如果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新奇玩意儿,比如一些益智类的拼搭原件,学生争优得奖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奖励本身的价值永远大于物质的价值。在长期的实践中,笔者还跟学生一起开发了诸如“熊抱”“陪你吃饭”“一起去操场上转圈圈”等更具有人文关怀的奖励形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笔者还推行了“种子银行”策略,格桑花、凤仙花、小雏菊……甚至连家中常见的葵花籽、土豆、山芋等都成了学生期待的小奖品。小种子培育成了小苗苗、小盆景,他们也收获了别样的成长,奖品开启了另外一段教育和陪伴的崭新旅程。依托于激励制度文化,我们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小竞赛、小评比,不经意间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班级制度,对学生性情的陶冶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开掘教育的富矿——资源文化建设“活”字为导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江南文明的发祥地、吴文化的发源地——梅村。这里是泰伯故里,有着众多的吴文化遗迹:泰伯庙、泰伯墓、伯渎河,周边还有许多吴地名人的故居。经过调研,家长中不乏有从事相关研究的人才。而学生对于本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吸纳,将有助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因此,笔者创生了各种渠道与机会,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吴地特色的班级文化。

1.走出围墙,开拓立体空间

我们到泰伯庙、泰伯墓等地,探寻先祖泰伯的遗迹;我们去薛福成、顾毓秀等名人的故居,了解先贤的生平和功绩……对学生而言,教室不再是头顶“四角的天空”,他们走出学校的围墙,拥有了更加开阔的“教室”空间,在吴文化的天地里尽情呼吸。

2.志愿辅导,提升品质内涵

我们请从事吴文化研究的家长来到“爸妈课堂”,给大家讲述吴地的历史小故事;请从事吴文化旅游推广活动的家长来对学生进行“泰伯主题游”小导游的指导;通过民间公益组织“安仁读书会”,联系到研究薛福成的黄树生博士,指导我们的薛福成小课题研究……家长、专家、志愿者、其他科任老师等,都成为学生的同伴,他们是班集体构成的合理补充,让班级文化更加富有内涵。

3.活动体验,丰富多元样态

作为吴文化发祥地的梅村古镇,每年会组织各种富有本土特色的活动。班级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如年初九庙会,组织学生做志愿者、表演者;清明节、端午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做青团子、裹粽子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萌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艺术。用心建设的班级,一定能够在这样的文化中,感受到更多的爱、温暖和力量,收获到更多的幸福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