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儿歌浸润路 开友善班级门

2018-12-29周畅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4期

一、问题的提出

友善的班集体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促进学生之间健康的人际交往,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儿歌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易学易记,贴近儿童生活,集智育、德育、美育、心育为一体。它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班集体的建设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现状分析

小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入学后,一些儿童往往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不能和同学正常交往,还有一些儿童虽乐于交朋友,但缺乏稳定的朋友关系。基于年龄特点,小学生无论思维、想象还是注意、记忆都主要依赖于直观形象的事物,而儿歌能把抽象的思想意识和情感道德直观化。在语文、数学、品德等学科的课堂上,班主任可以灵活运用儿歌,让学生边学边记,在课外活动中边玩边唱,使儿歌融入生活,帮助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以儿歌构建友善班级的实施策略

1.以儿歌营造友善的教育环境

种子的发芽,离不开土壤。友善的班级环境当以良好的卫生环境作为基础。以儿歌激发小学生的劳动热情,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服务班级,并为自己能参与班级劳动而感到光荣。儿歌短小精悍,节奏舒缓,内容友善。当学生在诵读“值日生,真能干,洒水扫地擦黑板。教室里,真干净,桌椅板凳都整齐”时,他们能受到感染,人人争当值日生;当他们读到“值日生,来得早,先叫椅子站站好, 再给桌子洗洗脸,地上灰尘全赶跑。分小组,效率高,地面干净用拖把,室内空气要开窗,还让花儿喝个饱”时,便学会了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按步骤完成打扫的任务;当他们读到“垃圾废纸装进箱,每节课后都要查,地面保持真干净”时,便明白了教室卫生的整洁在于同学们的保持。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儿歌,以达到督促的作用。

友善的班级环境当以班级文化布置凸显班级特色。班级文化以儿歌诵读为特色:“儿歌角”墙上张贴儿歌,摆放《日有所诵》等图书,让学生在诵读儿歌中获得启迪;“我是小作家”是儿童自我展示的舞台,尊重儿童原创,突出童真童趣;“繁星点点”是学生选择自己这一时期最爱读的儿歌自制的星星卡片;每月编辑一份学生独创儿歌集锦《儿歌小报》。班级文化的布置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也使德育和心育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2.以儿歌施行友善的教育管理

班主任选取适当的儿歌鼓励小学生从小树立“我是小主人”的主体意识,以主动性代替依赖性,以积极参与管理代替被动接受管理。一个充满凝聚力、向心力的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港湾。班级目标重在行为习惯的培养,班主任可将其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儿歌,如“课堂纪律我遵守,团结友爱好朋友,操场排队快静齐,文明礼貌要注意,人人都要讲卫生”。共同奋斗的目标是班级前进的动力。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既要重视班干部的配备与引导,也要鼓励班级全体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班主任可以运用儿歌帮助班干部树立服务同学的意识,加强班级管理的策略实施,如“教室东西摆放好,嘱咐同学不打闹,维持纪律要做到,服务大家我自豪”,这既可以培养班干部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在学习和管理的过程中健康、全面地成长。

3.以儿歌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是构建友善班级的一个最根本的要素。友善的人际关系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友善班级的形成。要想与他人友善相处,就必须先拥有一个友善的心境,也就是健康的心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儿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朋友,朗朗上口的儿歌对低年级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在吟诵中得到“雪落无痕,润物无声”的教化,拥有美好品德,学会尊重他人,并愿意融入集体。当他们吟诵“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声呀声震天”时,也就理解了团结的意义。儿歌能指导学生在情境中练习与小伙伴交往,比如,要求儿童学会礼貌待人,我们就可以把文明用语编成儿歌,组织指导学生在一个个特定的情境中边吟诵边表演,在轻松快乐中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寻儿歌穿行路,开友善班级门。以儿歌构建友善班级,既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又符合中小学教育管理和德育工作的要求。友善班级的构建有利于小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问题,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增加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感,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