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导师进课堂”的 思考与探索
2018-12-29吴仲文
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内容广泛,任务繁重,作用关键。要做好家庭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致力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孩子拥有终身幸福的能力,西关实验小学基于学校自身文化特色,从家庭教育活动开展的认识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家长导师进课堂”的设想与探索,以期为促进家校共育活动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一、“家长导师进课堂”的提出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漫长的教育才能逐渐地成长、成熟。而担任家庭教育的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的老师。一直以来,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既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又缺少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经常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对“家长导师进课堂”活动的实效性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与探索。
二、“家长导师进课堂”的主要做法
1.专家示范引领,促进家长导师专业发展
“家长导师进课堂”项目是西关实验小学家庭教育整体提升方案中的一个板块。我们将与三生教育基金会合作,利用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的坚实团队,将国内权威的家庭教育资源与西关实验小学有效链接,解决学校专业能力不足的瓶颈。项目以西关实验小学为组织者,家长学校为主要运行机构,三生教育基金会为指导单位,以年级或班级或兴趣小组或社团为活动单元,以学生和家长为服务对象,以“和谐共生”为理念,以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喜闻乐见的亲子活动为载体,以“三生有幸、三生有爱、三生有福”文化为引领,采用科学管理抓质量,调动家长主观能动性,发扬主人翁精神,激发家庭创造力,充分挖掘闲置资源,推动家庭校级联动,带动广大家庭共同成长。
(1)让更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成为培养学生不同素养的导师(即“导师制”)。
(2)让不同类型的家长导师分享自己的特长,为孩子幸福成长提供更多选项和生命滋养(即“选课制”)。
(3)计划按照“框架设计+模块组合”制定出课程菜单,让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成长需求,选择不同家长导师的活动课(即“走班制”)。
2.完善全员育人教育网络,提高学校德育特色建设成效
(1)通过问卷调查、专业测评分析,找到家长和孩子的真实需要,挖掘家长群体中的能人、达人、奇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家长义工。
(2)邀请三生教育基金会专家团队对家长义工进行培训和个性化辅导,共同营造家校共建共享、家校融通、学生启智的家校共育新模式。
(3)搭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家校交流合作网络,有效加强家校沟通、增进家校互信、密切家校协作,促进全校师生、家长和学校做家校融合的建设者、教育资源的贡献者、师道尊严的维护者,探索形成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家校关系。从过去的家校共育,到如今的家校协同,再到未来的家校融合,汇聚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3.建立科学多元的家长导师课程体系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近期具体计划和可行的中长期规划。找到家长和孩子最真实的需要,量身定制幸福家庭个性化指导计划和家庭问题个性化解决方案,让我们的班主任和老师们最大限度地减轻工作压力。推动家长导师进课堂,成立家长导师团,让他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把学校的办学思路、育人理念延伸到每个家庭,畅通家校融合,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增强西关家长学堂吸引力、号召力,鼓励家长导师从家长中来、到家长中去。
三、“家长导师进课堂”成效初现
学校一直致力于开发家校共育课程,按照2017年《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贯彻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的指导思想,形成学校育人特色。前期,我们已经对全校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和需求进行了调查,从自愿报名的家长中遴选合适的家长导师,历经发动宣传—问卷调研—需求分析—甄选义工—课程设计—成立导师团—培育家长导师—家长导师进课堂的过程,并借鉴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培育家庭教育讲师的方式,通过专家对家长导师进行系列培训,一起建构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家庭教育课程的选课走班制。创新家庭教育学制,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网络。经过严谨的课程设计—集体备课—课前准备—课后研讨—素材采集—沟通协调等系统且专业的流程,构建认识自我板块的“放飞梦想”主题、促进学业板块的“神奇的专注力”主题、适应社会板块的“我爱我家”主题、珍爱生命板块的“活出生命的色彩”主题、国际视野与西关情怀板块的“西关铜艺传承”主题等,并在课堂讲授的后续工作中指导家长导师对课程进行梳理、编辑,形成家庭教育课程讲义。让家长在教会孩子,获得幸福感、归属感的同时,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这其实也能够让家校合作共育的多方一起成长,实现共享、共生、共赢的目标。以上的家长导师课例,就是学校家长导师课程的初步展现。
如三年级家长导师戚爸爸的“美丽时光”主题课程设立了三大教学目标,即态度——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知识——培养孩子了解手工之美,创造美、感受美、传播美,弘扬慈心专注、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大国工匠精神;技能——通过变废为宝的实践体验,播撒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种子,帮助孩子立大志、立远志。通过这节课让孩子知道党和国家正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正处于伟大祖国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同时让家长导师明白,家长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父母,更是一种社会职业,应该为孩子做好表率。
这样的社会实践课程已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家长的第二讲台,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成为一个课程的资源,他们是最美丽的教育风景。如李妈妈“放飞梦想”主题家庭教育课,是从家长的角度探讨如何与孩子一起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让家长引导孩子树立美好的梦想,用健康向上的心态去实现创新进取的人生目标,有效地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孩子们通过放飞自己的梦想,逐步深入了解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努力,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课程育人的实践落地。
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家长导师是重要而难得的教育资源。学校以家长导师为纽带开展家校共育工作,让学校延伸到家庭,让家庭连接着学校,在家校的双向连接之中,自然而然地促使教育效果最大化,达成新教育的共赏。
“家长导师进课堂”的整合,实现了家庭、学校、社区资源的共享互补,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与更大的可能。但我们也明白,家庭教育任重道远、来日方长。乘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东风,我们要从报告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获得更多的力量,扎根家庭,依靠家长,让学校真正成为孩子和家长的精神家园,这才是我们新教育人的使命,才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方向。
我们相信,在制度建设、平台搭建、渠道畅通、资源共享之上的西关实验小学的家校共育方式,一定能使学校教育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四、结束语
教育应有全方位、综合整体的考虑和设计。学校与家庭若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就会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种种困难,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率,给孩子造成伤害。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教育的真空,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