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尖”微交流,撬动家校互动新格局

2018-12-29钱丽莎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4期

【案例概述】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教育教学要取得好成效,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传统的家校互动载体一般为指定网站或校刊杂志,存在家长参与度不高、内容针对性不强、家校联系不紧密等弊端,起不到良好的作用。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尝试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以发布学生优秀习作为手段,引导提升家校互动交流效率,构建家校互动交流新平台,开发家校互动新途径,撬动家校互动新格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标与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已成为时下最热门、最便捷的通信交流工具。微信公众号以其信息发布方式便捷、传播速度快和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各年龄层用户的青睐。基于此背景,我们尝试以微信公众号为切入点,以内容推送为手段,搭建沟通新平台,探索家校互动新途径。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推送,由学生优秀习作开始,既打破了传统课堂点评交流作文的时间局限和对象局限,又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内在潜能与动力。

在家长层面,可以通过后台互动了解到学校最新的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各年龄层学生不同的思想动态;在学生层面,可以从推送的作文中认识兴趣相投的朋友;在学校层面,可以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展活动,拓展知识外延。在此背景下,公众号从学生习作推送入手,逐步演变为家长与学校间互动交流的平台。例如,针对家长提出学生在成长期出现的共性问题,学校可以及时组织开展“好家风,我来传”“改陋习,我先行”等主题活动;学校发布艺术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微信报名积极参与。同时,网络平台可以匿名留言,避免了“学生不敢说、家长谨慎说”的尴尬,进一步增强了家校互动。

【过程与方法】

一、发挥正能量

1.微信公众号推送优秀习作

学生的习作中不乏弘扬真善美、发掘生活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比如,低年级学生受到他人帮助后所写的感动日记;高年级学生关注生态所写的环保主题作文;家长在陪伴学生参与小队活动时,留意到他们有着齐心协力、共克难题的合作精神而写的感悟等。通过班主任推荐、家长和学生自主投稿的方式,进行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并且通过“红领巾广播”进行宣传,引导其他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身边的美好和感动。

2.推出“红领巾在身边”系列活动

在公众号推送佳作的顺势引导下,我校推出了“红领巾在身边”随手拍、随手记等活动。低年级学生在父母的陪伴辅导下共同关注、记录生活,加强了亲子间的交流。高年级学生拥有较强的观察、表达和动手能力,可以运用绘画、摄影、小报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该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素养,激发了学生用文字记录生活的兴趣,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夯实了少先队活动阵地建设基础。

3.转发分享扩大影响

目前,小学生父母多为工作繁忙的“80后”,相对于传统的网站发布和校刊杂志,他们更乐于接受快捷方便的手机消息推送,通过碎片化时间关注学生最新动态及学校新闻。只要动动指尖,就能随时随地在相关内容下评论、留言,与学校互动。通过点赞和转发,可以向朋友、同事展现孩子的风采,也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寻找“公约数”

1.在互动中达成共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和谈吐举止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而学校教育则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不同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连续、全面的教育,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让他们成为能够融入群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虽然两者的教育目的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由于教师和家长身份不同,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会产生意见和分歧。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了交流平台,家长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探讨班级建设和学生教育问题,形成有机互动整体,达成教育方法和措施上的共识,帮助学校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让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尤其是到三年级转折期,他们逐渐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心事,且不愿主动与父母沟通。一些家长不太关注子女情感上的细微变化,不能及时掌握思想动态,由此产生误会和误解。然而,微信公众号发表的习作就是很好的沟通渠道,学生可以通过作文说出他们的心里话,家长也能更全面地了解子女的想法,有了话题作为突破口,家长能够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3.将“晒、比、炫”转化为特定话题交流

由于使用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微信群是当下学校布置任务、与家长沟通交流最直接、最常用的渠道。但在实际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话题讨论过于杂乱,未读信息过多导致错过重要通知,个别家长在群中过于积极引起反感,甚至还出现了“晒、比、炫”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微信群的使用效率,营造了不良的沟通氛围,宣扬了错误的价值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微信公众号的发布功能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式,通过定向推送班级活动通告、教育教学话题探讨(如新国标语文课本内容解读、如何与子女沟通交流、如何培养子女兴趣)等信息,学校与教师在和家长的沟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过滤了无效信息,宣扬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提升了沟通效率。

三、画好“同心圆”

1.拓展知识外延,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微信平台,学生可以认识志趣相投的朋友,突破班级与年级界限,自行组成兴趣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社团,对历史、经济、互联网等领域展开研究探索,拓展了知识与兴趣外延。教师则从原来的“事务官”变成了“引领者”,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2.家校支持,培养兴趣

学生通过兴趣小组互相交流探讨后,许多家长发现子女变得更有探索精神和钻研精神。有了学校与家长两方面的支持,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得到激发,会主动要求购买相关书籍、参与各类活动讲座等,在某一方面成为小专家。

3.班级建设,更添活力

通过专题学习研究,学生可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讨论和TED主题演讲,将自己研习的知识分享给同学们。教师可以根据相关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进一步增强班级活力,打造诸如科技、历史等专业特色班级。

【成效与展望】

目前,我们组织搭建了微信公众号:Carpe diem52(中文含义:珍惜当下),以班级为单位定期推送学生习作与公告信息等内容。试点班级园南小学五年级(2)班的学生参与度为100%。不少学生因此对写作产生了兴趣,积极踊跃地投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全班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自行成立了历史探究、电影欣赏等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在家长层面,通过阅读学生习作,更好地了解到子女及同龄人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内心世界。一些家长自发组成微信群,互相探讨如何辅导孩子写作,如何更好地教育子女。一位家长激动地在后台留言说,他的孩子是后进生,但看到其他同学都在积极地投稿写作,便有了追赶的动力,一有空闲时间便手捧作文书认真阅读。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该公众号尚未升级为全校性的家校互动平台,影响力有限。下一步,我们将探索扩大试点范围,更好地运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打破原有家校互动局限,加强引导,规范建设,提升家校交流的效率,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