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家长与孩子的桥梁
2018-12-29张金珍
在班主任工作中,你有没有发现家长口中的孩子与老师口中的学生截然不同?学生在学校、在家的表现大相径庭,判若两人?多年来,笔者在与中职学生及其家长的接触与沟通中,发现中职学生的家长在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正确相处,而孩子也不愿意对家长敞开心扉。究其原因,家长与孩子其实都负有责任。
家长方面:中考前,家长对孩子都有着一份期望;中考结束后,孩子来到了职高,家长对子女或失望或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也多少发生了变化,在家庭教育中,一般会有骄纵、自由、压迫、无奈、放弃等几种类型。
孩子方面: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孩子长期受到家长和老师们的管制,考入职高的学生大致会有无礼、应付、叛逆、放纵、自弃等几种类型。
鉴于此,中职班主任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引导他们做人之外,更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和生活。班主任不应该一味地把学生揽在自己身边,应该利用三年或者更短的时间,把学生“推还”给家长,让家长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航标灯。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中职学生的家长似乎还不能胜任这一项工作。因此,班主任应搭起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理顺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在处理个案时注意方法,因材施教。
一、巧点拨,暗中指导——更正家教理念
家庭教育非常关键,好多中职学生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事与愿违。家访时,笔者要求学生也参与其中,把话摊开来讲,这样更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面前,以肯定、鼓励为主,个别问题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单独进行交流,或者事后电话沟通。在家访中班主任要细心观察每一个细节,认真倾听家长的每一句话,关注学生的每个表情变化,这些都是发现问题的最好线索。
笔者曾在家访中发现,董同学热心纯真、动手能力强,但心智与实际年龄不符,感觉社会适应能力很弱,谈话中听到他母亲无意中说“我替你规划好了一切”。翁同学平时在校一声不吭,脸上也没有太多的喜怒哀乐,在家访过程中,笔者发现他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他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希望能马上参加工作,笔者猜想可能是中考之故。家访结束后,翁同学一路陪同出来,把心里话和盘托出,果然不出所料,中考对这位学生造成了心理阴影。
家访结束,笔者建议第一位家长对孩子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判断、做主,而不是把他保护起来,替他安排好一切。对于翁同学的家长,笔者出门后打电话联系,告诉家长该生学习上的负性迁移现象后,为了帮助他尽快恢复求知欲,要求家长近期不要再在孩子面前提学习的事,有什么事随时与班主任联系,以慢慢消除学生曾被逼着学习的阴影。家长最终感慨地说:“老师,其实你今天不只是来家访,还给我上了一节家庭教育课,我以后得多去看看这方面的书。”
家访不只限于了解学生情况、交流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家庭教育。若有不妥,巧加点拨,暗中指导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方法的更正,不仅可以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教育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与家长的矛盾心结,更可以帮助班主任今后更好地进行学校教育,三方受益,何乐而不为?
二、巧搭桥,默默牵线——重建家庭和睦
案例一:母子关系(谢同学,家人的唠叨,离家出走)
谢同学一天不知去向,家长对他甚是头痛,声称不再管他。通过调查,笔者知道了这个学生的临时住处,并得知他出走的原因是与家长怄气,觉得母亲根本就不关心他,又看不惯他,嫌他丢脸,说话很难听,根本不管有没有旁人。确实,在家长看来,这位学生好吃懒做,学无所成,因为长期对孩子有不满情绪,家长就较多地用了一些很不明智的家庭教育方法。长此以往,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对立。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对家长和学生都做了思想工作,指出了学生的不对之处,同时也对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双方都能欣然接受。虽然还有磕磕碰碰,但从对学生及其家长的谈话中,笔者已明显感觉到了母子关系有所改善。
案例二:父子关系(徐同学,家人的责骂,在家绝食)
徐同学,担任班长,工作积极负责,有主见。但一连几日笔者发现他闷闷不乐、心事重重。原来,学生父亲责怪孩子老玩电脑,不吃饭。因为这个说法与笔者心目中的学生完全不同,第二天中午笔者便把这名学生叫来办公室,谈话中得知学生在与父亲闹别扭,在父亲面前演“绝食”。因为父亲和奶奶总是喜欢在吃饭的时候数落他,甚至骂他,严重影响了他的情绪,所以他干脆不吃饭。在表示同情和理解的同时,笔者问他这样做是否真能解决问题,并让他反省自己的行为。作为小辈,作为明事理的中职生,自己应该主动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同时笔者也向他父亲说了这个问题,叫他以后千万不要在孩子吃饭的时候数落孩子,孩子也在长大,他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希望父亲能找合适的时机与孩子谈谈,父子关系的改进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常关注,心理疏通——家长教师双管齐下
赖同学,是笔者所带的第一届男生班里一名不错的学生,热心坦诚、积极上进,可第二学期完全变了。当时,笔者完全不懂学生的心理与成长特点,于是经常联系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并与他们交换意见,共同商讨。在校时笔者会寻找机会与赖同学谈心,聊聊他感兴趣的历史话题;同时要求家长在家时多与他谈人生、谈生活;有时笔者也会找上赖同学的几个好朋友闲聊,有意无意地探探他的性情变化。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配合下,终于在一个学期以后,赖同学又恢复了原来积极乐观的样子。其实,中职生在十六七岁时都会有一个性情转型期,掌握了这个规律,后来带班时学生再有这样的状况,笔者都能很好地处理,有时甚至可以提早发现并介入,缩短他们的性情转换期。
四、常鼓励,重捡信心——家长孩子共渡难关
唐同学,单亲家庭,性情暴躁,情绪控制能力低,谈话时为了保护自己有自我封闭现象,多次受过处分。庄同学,家庭条件不错,江湖义气重,多次参与打架、群殴,处分不断升级。这两名学生,他们的家长每次接到学校处分通知时,都声称再也没有办法管教他们,几近放弃。于是,笔者经常找他们谈心,一旦他们有进步就在班里表扬他们,同时也鼓励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充满信心,有些长期积累的陋习或恶习不是一天两天能改过来的。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首先老师和家长必须做到对他们有信心。
巧点拨、巧搭桥,常关注、常鼓励,这是班主任搭建好家长与孩子之间桥梁的常用方法,有利于化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当然还可以运用其他策略:家访时,学生、家长、班主任三方同时在场,先讲几个优点再提出一个建议;学生有问题时不直接联系家长,而是给足学生反省时间,在有进步时再通知家长并要求一起督促学生直至完全改正;与家长、学生沟通时多用商讨语气而非命令或指责语气……笔者相信,班主任只有做好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桥梁,教育才会更有效,教育效果也会更加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