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成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018-12-29蔡永红刘云锋
当前,“原生家庭”的概念在中国突然流行起来,甚至常常被滥用。比如,豆瓣社区上有一个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将自己的人生困难和问题完全归咎于父母。于是,原生家庭成为一些人推卸人生责任的挡箭牌,同时也加剧了现代父母的育儿压力。当轮到自己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父母时,在纠结、矛盾、焦虑之下,恨不得找到超级详细的“养育攻略”,成为“完美父母”,养育出“完美小孩”。另外,可以看到特别是90后、00后这代孩子,其成长环境与父母千差万别,很多孩子更叛逆了。父母感觉自己很爱孩子,可孩子并不领情,代际冲突尤为剧烈。因而,更加剧了现代父母的育儿焦虑感,甚至无力感。这也是当前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的很多家庭面临的亲子教育问题,一些家长感到特别无能为力,为此需要学校给予帮助。近年来,我一直在结合校情,探索一种更加积极的心理辅导方式,帮助家长们尽快转型、成长。
一、目标指向
刘潭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我在各班邀请了50多位家长代表参加本次体验式心理团辅。重点引导家长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功能,加强学习,觉察自身和孩子的教育意识,积极改善亲子关系,及时调整家庭教育理念,反思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及日常亲子教育行为,掌握一些正面管教的方法技能,和孩子共同成长。
二、内容流程
1.热身活动——我心中的“一面镜子”
伴随着歌曲《亲爱的小孩》,每个家长抽一张纸,写上姓名后折好放回,围成4排弧线而坐。我先简明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及规则,鼓励家长们聆听并分享体悟。接着,用3小题启动现场小调查:我是孩子心中的理想父母吗?我重视家庭教育吗?我有足够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方法吗?请家长们用举手的方式来选择,一则帮助其快速进入自我反思的状态,二则调动和检验其自我开放的程度。而后导入热身活动——给自己一面“镜子”。规则为:首先,由每位家长抽一张写有另一位家长名字的纸片,这是给自己找的一面“镜子”;其次,要随时有意识地去觉察这面“镜子”的表现,但又不能被其发现;最后,要揭晓自己的“镜子”是谁,并分享、交流自己在观察这面“镜子”时最大的感悟和收获。在家长们饶有兴趣的期待中进入主体活动。
2.“招聘父母”——我心中的“完美父母”
首先呈现情境,制作为孩子招聘父母的启事:“由于我们夫妻俩常年在外工作,无法陪伴、照顾孩子,因而想为孩子招聘一对父母,来行使作为父母的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希望能够很好地照顾孩子。为此提出如下具体条件……”家长们将制作好的招聘启事签名后贴在“启事栏”,然后细心浏览,看看自己符合哪一则招聘启事。如果觉得自己符合,就揭下这则招聘,并找到发布它的家长,进一步沟通和评估自己与孩子是否相匹配;如若没有找到适合的也不勉强,最后可做互动分享:我在写招聘时内心感受如何?有人应聘成功吗?通过这个活动,我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某些情感想要表达?
在活动中,我观察到很多家长一开始感到无所适从,后来伴着音乐,加上我的引导,家长们陆续进入情境中,然后顺利且积极地参与了后面的环节。现将家长们写的招聘父母的条件归纳如下:
(1)身心健康,夫妻和睦,不能有暴力倾向;
(2)学历至少为大专,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和育儿经验;
(3)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有一定的厨艺;
(4)能疼爱孩子,会聆听孩子的需求和心声;
(5)有稳定的工作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6)有时间陪伴孩子,定期带孩子旅游或参加亲子活动;
(7)有社会公德和责任感,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
(8)能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和知恩图报;
(9)知道孩子的优点,有好的教育方法;
(10)思想进步,品行端正,喜欢小孩,懂得沟通。
在引导家长自我对照这些招聘条件、统计招聘成功的家长的和互动分享时,一些妈妈说着说着就当场流泪了,很多家长眼眶也湿润了。她们或许是动容于为自家孩子招聘“完美父母”的心切,或许是动情于为自家孩子成功招聘到“理想父母”后的心喜,亦或许是成为别家孩子的“理想父母”后的心虑……在热烈而真诚地分享中,较好地达成了活动目标:帮助家长们分析完美父母、理想父母与现实父母的区别,有效地帮助其进行角色认知、心理状态和理念行为等调整或缓解,这对父母和孩子都有着积极意义。
3.“领养孩子”——我心中的“完美小孩”
在进入这个部分时,很多家长已经适应了,看到出示“领养孩子”的主题后,纷纷哈哈大笑,甚至有个别家长还开起了玩笑:“今天被蔡老师搞晕了啊。”然后立马转换情境,认真思索完成“制定领养孩子的条件”,并如之前活动流程那样,挑选、互动分享和思考体悟。
家长们写的领养孩子的条件归纳起来主要有身心健康、外貌清秀、性格开朗、善良可爱、聪明灵活、乖巧懂事、独立明理、诚实可信、勤奋好学、讲卫生、有自理能力、礼貌待人、知错能改、尊重他人、有爱心、有教养等,还有家长提到了领养孩子的性别和年龄段及原生家庭结构等要求,如领养女孩或是孤儿等。在家长们的互动分享中,这次更多家长做出了“自我开放”,很多家长联系自己与孩子的近况来谈,有的说对孩子平时较为尊重和主张民主平等,有的说对孩子较为严格甚至控制苛责,有的说对孩子较为宽容和宠溺,还有的说对孩子没有有效的管教办法而为之困惑、苦恼,甚至痛苦。
4.“正面管教”——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于是,我顺势引导:“大部分家长都表示自己已经用了很多,甚至所有的管教方法,那么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大家都用了哪些管教方法?孩子从中又学到了什么?”而后,我介绍了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简·尼尔森的家庭教育理论方法,如不骄纵、不惩罚、和善与坚定并行等育儿理念,强调好家长不是天生的,而是学出来的;并将家长分成传统型和正面管教型两类角色,让他们分别按照给出的台词进行“顶嘴与还嘴”的角色扮演,即时感受两类角色间产生的情感差异和心理变化及效果区分,让家长们进一步觉察、体验,促动其自觉反思、选择和调整更适合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积极改善亲子关系。最后,请家长揭晓热身活动时给自己找的“镜子”,分享细节感悟和启示收获。
三、活动反思
在这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活动中,我深入帮助家长分析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之间的区别,去除对孩子的不合理思想;引导家长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激励提高;同时也让家长们意识到,身为父母的目标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懂得改进。智慧的父母在于用心去感受、理解和接纳孩子,这需要不断学习。家长无法成为孩子的“完美父母”,世上也不存在“完美小孩”。但只要经过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家长就能成为孩子“刚刚好”的父母,和孩子一起积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