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基,建构有活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2018-12-29曾佑惠
“活动性”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三大特征之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目前低年级段《道德与法治》继续沿用此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可在课堂教学观察中,笔者发现当前活动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与教学目标不搭边;二是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内涵,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三是活动忽视儿童立场,组织无序,实效性不强。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从落实目标出发,从儿童立场出发,建构有活力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从落实目标点出发,勾勒课堂的活动主线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为活力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的引领及正确的方向。
《升国旗了》一课选自部编《道德与法治》一上第二课《校园里的号令》,秦晓莉老师在钻研了教材后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的国旗、国歌 ,知道它们是祖国的象征。
(2)知道升国旗及奏、唱国歌时要做到严肃认真,这是爱祖国的表现。
(3)从小树立尊敬、热爱国旗的观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争做一名爱国小公民。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教者设计了四项活动:国旗国旗多美丽、国旗面前要肃立 、我为祖国妈妈唱支歌 、我向祖国妈妈献上礼。
活动一指向目标一,引导学生关注五星红旗的形状,了解国旗的含义,感知五星红旗是祖国妈妈的象征和标志,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活动二指向目标二,学习升旗时的站姿,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知道升国旗时要严肃认真;
活动三高唱国歌,落实目标中有关国歌的表述,知道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激发学生唱好国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活动四通过完整的情景演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升国旗时的庄严气氛,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本课的学习成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升旗仪式上都要遵守升旗规则,做一个爱国小公民。
在“学习升旗仪式站姿”活动环节,教者又设置了三个活动环节:一是看一看,观察解放军叔叔参加升旗仪式是怎么站的,知道升旗时少先队员要行队礼,一年级同学还没有入队,所以行注目礼;二是比一比,看谁站得最标准,谁的姿势最漂亮;三是挑战一分钟,坚持升旗仪式身直立,看国旗,不打闹,不说笑。这样的活动设计,既是对目标二的强化,也轻松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在内容主题处着力,丰富活动的生活内涵
《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的生活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英国教育家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说过:“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精心选择具有道德和教育意义的、儿童可感可解的生活事件作为教材的“原材料”,丰富活动的生活内涵。
江北区的江燕老师在执教《学习伴我成长》一课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成长小脚丫”,二是“学习无止境”。第一个活动带领小朋友了解自己在0—3岁、3—6岁、6岁到现在的三个阶段中学习的故事。教者组织了小采访,让学生回顾并感知自己在0—3岁时是怎么学会说话、走路、穿衣的。接着,学生借助图片、实物,深情讲述自己3—6岁、6—7岁这几年,在幼儿园、小学的集体生活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快乐的经历。在“学习无止境”活动中,学生分享了课前调查家人、邻居等学习的经历和收获,明白了学无止境、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进而萌生终身学习的信念。
“基础教育是让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江燕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带来了三点启示:
一是回望过去,服务于问题的解决。第一、二阶段的学习分享,在父母的讲述与回忆中,向过去的生活学习,服务于当下学生的困惑,服务于问题的解决。
二是立足当下,指导持续生长。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分享从儿童当下的学习生活出发,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是畅想未来,绽放道德光彩。在“学习无止境”活动环节中,学生对未来的反思、学习和向往,就是在对当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现场听课老师的学习生活观察分享中,对自己过去学习生活的反思中呈现和绽放出来的。
三、于学生立场处落脚,创造活动的生长价值
一位老师在上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大家一起来》一课时,创设了一个“荒岛求生”的合作情境:6个孩子出去游玩,船快沉了,这时从远处漂来一只竹筏,问他们怎么办。老师用一张A4纸当竹筏,让学生体验求生的场景。学生一拥而上,差点儿把老师挤倒,全班哄堂大笑。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合作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用游戏活动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合作的兴趣,是非常好的活动设计,但教者采用了远离学生生活的“荒岛逃生”游戏,没有从学生立场出发,教学效果不佳实属意料当中。
江北区玉带山小学的李永桃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时,设计了三个活动:“大家说排队”,在回忆情境中重温排队的经历,在视频情境中感受排队的重要;“我们来排队”,在观察中找到排队的方法,在尝试中发现自我的问题;“争当排队小能手”,在辨析中巩固排队的方法,在反思中强化规则的认知。
李老师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体现了学生立场的三个价值:
一是生活立场,引领学生回归生活。第一个活动“大家说排队”充分体现了“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领悟”的教学理念。
二是学生立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我们来排队”活动中,教者设置了在轻轨站排队的场景。学生第一次排队,按照先来后到的方式排成一列,依次排队,没能发现轻轨站独特的排队方式。经过看地标、图片示范等有效引导,第二次排队时,学生在车厢门外分列两队。
三是未来立场,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家排好队》的三个活动基于学生具体的学习难点和障碍点来设计,循序渐进地安排,让学生在观察、尝试、辨析、反思中认识到公共场所人多时排队是文明、安全、公平的表现;了解了不同场所的各种排队方法,懂得文明礼让;愿意在公共场所自觉排队,做守秩序、讲文明的人。“依做而学,依学而教”,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
《课标》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以活动为基,从落实目标点出发,在内容主题处着力,于学生立场处落脚,这样充满活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