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平常的日子
2018-12-29金庞
班级生活是平常的,但这里有坚守,有师生为了成长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汗水;班级生活是平淡的,但这里有情义,有师生间互敬互爱的关切,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温暖;班级生活也是世俗的,但这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多元世界,是一个个性得以充分张扬的世界,更是一个有着共同价值追求的世界。
这里的生活平常却不平庸,平淡但不冷漠,世俗但不庸俗。
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以一颗平常之心守望平常的日子,用最平常的方法激励并守护着学生,用智慧之力和创造之力引领着学生健康成长。
一本《备忘录》,在规划中引领自主
2014年我接手了一个新的高三班。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班里很多学生每天缺少自主安排,除了上课和完成作业外,没有其他事做,自习课和课间时间班里总是闹哄哄的,成绩也不如别的班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从学生的每日规划与安排入手,让他们准备小便签,每天早自习前写下自己当天的安排,并估计完成每件事所需要的时间,事情完成后再写下准确的时间,然后做个简单的评价,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优、良、中、差,或者是星级评价。这看上去并不复杂的一件事在全班推行起来却不容易,一些同学只坚持几天就想放弃了。于是,我每天早晨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学生的便签本,并对每一个学生做好交流与指导。
一本小小的便签本,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学生们从每日的规划与反思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坚持下去的毅力,这些促使他们在高三这一年,真正自主地学而得法、学而有成。后来,我把小便签本改成了《学生成长备忘录》,《备忘录》里面除了学生当日的安排和评价之外,还增加了每周、每月、期中、期末的总结、反思和一学期的成长规划等等。
《备忘录》的检查是我每日必做的功课。检查已不是形式,而是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更是对学生的审视与关注:审视学生的每一天,在审视中守候学生的改变;关注每个学生的每一天,在关注中指导学生自主且有效地学习;每天一次简短的对话,在对话中传递我的期待与渴望。
每天,除了我的检查指导之外,学生的《备忘录》还要先给组长检查,在组内交流,这个过程让学生实现了共享共生。他们能看到同伴的每日所为,并可将之拿来借鉴学习,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鼓励和尊重,进而不断改变并提升自己。
一本《备忘录》记载的是学生高中三年日日夜夜的奋斗历程,记载的是学生高中阶段的成长历程,记载的是学生的生命之重抑或是生命之轻;一本《备忘录》联系的是师生间的关注、关爱之情,是同伴间的互助、友爱之情,彰显的是班级内浓浓的情义;一本《备忘录》引领的是学生成长的方向,激发的是学生内在的潜能,培养的是学生一生的自我规划和发展能力。
在平常的班级生活中,班主任需要做什么?班主任要做的是陪伴,是解放学生的心灵,是唤醒学生内在的自觉,是激发学生的自省、是引领学生的发展。
一次“小班会”,在交流中激发自省
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值日班长、小组长在每天晚自习前各组织2分钟的“小班会”——“讲成长故事,续精彩明天”。
值日班长和小组长每天上台讲的必须是班级中的好人好事,或是小组内的励志故事、有效做法。我坚信,“能够发现生活的美好才能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理”。这些好人好事或有效做法在潜移默化中会成为其他学生追求和学习的榜样,能鼓励和促使班级学生用实际行动去续写精彩的明天。这些好人好事、有效做法源于身边的同学,将其分享出来可以让大家知晓人人皆有闪光点,人人皆可以成功。每天几分钟的“小班会”可以让班级充满正能量,让学生信心满满,从而形成班级的正向激励文化。
“各位同学请安静,下面由我总结一下今天的班级情况。”值日班长张经低头看了看《班级日志》,继续说道:“今天一天的课堂学习中,大家的精神状态很好,这里特别表扬的是第1小组和第3小组,他们分别在语文和数学课上有着精彩的表现。第1组的蔡凌同学在作文课上对升格作文的评点非常到位,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第3组的孔亚楠同学在数学课上对试卷上的第16道题给出了更为简便的解答方法。这里对两位同学予以表扬,希望全班同学都能向他们学习。同时,按照班级小组评分细则,两小组每人各加1分,两位同学各加1分。”
我在一旁认真地听着,为值日班长精准的评点暗暗叫好。这时值日班长提高声调继续说道:“同学们,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最后,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天气转热,但早晚温差大,大家要注意保暖,特别是体育课后,不要脱衣服,以防受凉感冒。”
“小班会”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学生积极的状态因此而保持,班级的正能量得以不断汇聚。每天“小班会”上的精彩呈现,促使班级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一本《反思录》,在反思中培养自律
想让学生养成并保持良好的习惯,不仅需要班主任的细心和毅力,需要班主任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习惯,还需要班主任在平常的班级工作中与学生一次次的沟通,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力量,一种改变学生的力量。
学生行为的自律除了要靠外部力量的强制,更要靠学生内在的自省。外部的要求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求,才能真正变成学生的行为。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朝夕之事,其不仅需要老师对过程的关注,还需要对不同差异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何不让学生自己查找、自我对照、自我反思呢?于是就有了我设计并使用《成长反思录》的初衷。
一本《成长反思录》,上面有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列出的不良学习习惯,比如课前不预习、书写马虎、做数学题时不用草稿等等,每人最多10条。《反思录》上有阶段性的自我评价,有班主任寄语。
一学期下来,在某一习惯上给予自己优评的学生几乎没有,最多的是良评,很多学生会在某一习惯上连续差评,或者是从差到良再到差的反复。实践结果证明,即便是学生已经认同某一习惯且发自内心地想要改变,也难在短期内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班主任耐心地提醒,需要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走近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在某一习惯上连续差评时,我会帮助他们寻找原因,良评时单独给予鼓励,优评时在全班予以鼓励。
班主任的工作要义就是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慢慢“走心”。所谓“走心”,就是学生慢慢认识自我、调整自我、丰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一份《成长档案》,在评价中长效激励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有其价值所在,每一个学生高中三年都会有辉煌的经历。如何留住多彩的世界?如何激发并维持学生内在的动力?如何让学生更全面、更优质地发展自己?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最好方式。
我班的《学生成长档案》内有4张评价表。评价表有个体的,有群体的;有小组的,有班级的;有过程的,也有终极的。评价重个人,更重集体;重结果,更重过程。
一张是成长小组周评价表。6人构成一个成长小组、一个成长共同体,各成长小组构成班级成长共同体。评价表包括日常规范、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各项活动、表彰等内容。依照班委会制定的各项评分规则,学生每周都要进行评分,评出优秀小组和需要改进的小组,每周公示,然后由每小组对其进行总结。在成长共同体中,每一个学生都承担着对自我和他人的责任,他们制定发展规划,荣辱与共,互帮互助,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一张是月评价表。这张评价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成长小组评价,累计小组一个月的得分,评出优秀小组;另一部分是学生个体评价,累计学生各方面表现的得分,评出冠军。每个月末,班级都要召开主题班会,举行颁奖仪式,颁发优秀小组奖杯和冠军奖杯,每月评价,奖杯交替,优秀小组组长和冠军得主发表获奖感言。
一张是学生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价表。这是一张终极性的评价表,不是成绩单,其内容包含了江苏高考方案中规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6个方面,具体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这张评价表包含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班主任评价以及新学期的规划、家长寄语、一学期的荣誉等。全面的评价让学生对自我的了解更全面,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清晰。
一张是班级学期荣誉册。荣誉册上记载了一学期以来班级在学校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记载了各成长小组取得的成绩,记载了每个学生在一学期中取得的各项荣誉以及对班级的贡献等。
《学生成长档案》激发并维持了学生成长的动力,让学生在平时的班级生活中得到了更多的荣誉感。评价方式的改变也让学生获得了成长的自主和自觉,这样的结果不是单纯靠班主任的说教、灌输和强制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在课堂、课程的学习中,在与同伴的合作交往中,在教师的引领、指导、激励中得以实现。
一种新模式,在共同体建设中获得
班级是什么?班级是组织,也是学生成长的家园。既是家园,就需要班主任引领一个班级的学生构建优良“家风”(班风),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班主任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氛围的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潜质都能得到有效挖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全面发展;需要班主任以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有效探寻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模式、新路径、新体系。
教师应把班级看成学生成长的家园,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从学生与成长小组、各成长小组之间、指导教师与成长小组、任课教师与班级学生4个维度构成班级成长共同体,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共同体的建设中共愿景、共责任、共分享、共成长。改变班主任的角色,班主任是引领者、参与者、参谋者、指导者、维持者、守望者,学生是班级的主体,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人。
在共同体建设中,班级中各组织的职责要明确:班主任负责制定班级目标、计划,引领班级氛围;指导各小组的日常运行;帮助制定班级及小组的运行规则、章程;维持章程、规则的遵守和执行;做阶段性总结。班委会(含科代表)是班级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督查、记载、汇总各小组规则的遵守情况,做好每周的评价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小组长负责和组员一起制定本组的成长目标及小组内个性化的规则、章程,在过程中检查、提醒、督促组员遵守规则、章程,组织组员每日反思,填写《成长记录》;明确组内帮扶对象,制定并落实帮扶措施。指导教师帮助对应小组制定成长目标并落实措施,负责过程指导,帮助解决问题,激励小组形成良好的氛围和良好的合作机制。
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获得的是生命成长价值。学生角色的变化激发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动力,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这样的管理方式和生存状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使每一个人都在积极为小组的荣誉而努力。
在这一模式下,班级获得的是新文化,是学生的自主文化、合作文化、创新文化,是各小组之间为了集体利益和荣誉而不断创新的小组制度、规则文化,是多元小组文化形态融合下的班级文化新形态。
班主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我认为应该在平淡中获得,在平凡中创造,在平常中成长。这是理念,是方式,是习惯,更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