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自主,动心、导行”的班级德育主张

2018-12-29孙晓晖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5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落实呢?我们用10多年的前期实践探索、4年多的省重点课题立项研究,以及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三学部的160个班级和河南、山东、河北、重庆、江苏、内蒙古、四川等全国7省市自治区30所中小学的推广实践,使立德树人落实在班级德育中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提炼形成了以修身教育为思想的班级德育主张:体验、自主,动心、导行。

一、班级德育困境之分析

由于基础教育对选拔功能的过度关注,当下班级教育大多仍属于陈旧教育理念下的教师管束、规训和说教。这种规训式教育,缺乏学生对班级活动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缺乏学生对思品内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悟,带来的是学生的知行相悖。

当前,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仍然采用“班长—班委—小组长”的管理模式。这种班级管理机制,强化了少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干部”地位和“职务”意识,使大多数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处于被管理、被领导的从属地位,缺乏话语权,也导致他们对班集体缺乏担当和责任感。

另外,班会作为课程处于“四无”状态:无课程目标、无课程内容及资源、无课程评价、无课程科学实施模式与策略。班会的管理也处于“四无”状态:无规范设置、无教学评价、无管理机制、无教研机制,这都使得班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失序状态。在这种形势下,班会常被挤占、挪用,或作为学生的自习课。而主题班会则常表现为主题内容与学生发展脱节,教育内容呈现碎片化,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班级德育主张之注解

道德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种实践体验,它属于价值体验范畴。道德情感体验是品德形成的中介,是促进主体道德内化的动力。只有经过了体验的道德情感,才能促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体验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核心在于情感。

动心容易导行。德育的目的就是通过道德教育,将个体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班级德育中,如果能让每位学生长期、有效地参与班级管理,能真实地体验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在同辈群体中经常有相互提醒、相互表扬、相互影响的情感体验,那么学生就能增进并强化对道德行为的价值认同,进而将其渗入内心,最终外化为行为 。

三、班级德育主张之实施及效果

通过19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将班会教育改革与班级管理改革相融合,将每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结果反馈作为教育契机渗透到班会教育中。我们将这种班会命名为修身班会课,并形成全新的班级德育机制,构建“担当法 + 故事法”的教育模式,实施“体验、自主,动心、导行”的班级德育主张。

“担当法”是让每位学生担任不同的职务并参与班级管理。在班会上安排一定时间,由学生主持,让学生对近期同学的表现展开相互提醒、相互认同、相互辩诘和相互理解的道德学习过程。教师适度地介入和评价,能够加强学生对班级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培养,进而产生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认知校正,起到正向强化作用。

“故事法”则是教师针对学生总结中呈现的现状,捕捉教育主题,选择能够激发情感、启迪思维、教化品行的德育故事案例,进行师生共情的故事讲述和引领点评,以达到润物无声、动心导行的教育效果。

1.担当法:实践体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

担当法的班级管理模式,采用人人有担当、处处有责任、全员真正参与的形式。通过让学生承担一项或多项责任体验,参与班级管理,达成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目的。

朱小蔓教授评价说,这是一个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针对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细节而展开相互提醒、相互认同、相互辩诘和相互理解的道德学习过程。孩子们在积极友善的同辈群体评价中增进并强化着对道德行为的价值认同。看到那些生机勃勃的场景,我想,这是多么温暖惬意l2PSP0SU0VbfvmjcLwebR89/9BHReyooB06dq+JRqN4=的情感教育,多么精彩的班级情感育人形态!

2014级12班侯彦杰这样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

你知道第一次受表扬时,全班同学真心为你鼓起热烈的掌声是怎样一种体验?而当你第一次受批评,老师将安慰和期待的目光望向你时,你深深地自责又是怎样一种体验?这只有在初中三年的修身课上才能找到答案。那每一次担当评价时大家对你的真诚的肯定,才是你产生责任感的动力。

2.故事法:情感体验、动心导行

2012年2月,成都市第五十二中学公布了《“问题学生”调查报告》,科学分析了“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调查显示,家长啰唆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换句话说,空洞的说教和僵硬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

我们用故事法替代空洞的说教。故事法不仅是讲故事,更重要的是叙事析理。叙事析理最大的特点是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的故事,把枯燥的讲理变成了鲜活的德育范例,把单调的强化变成了内心的领悟,从而使价值取向引领最终沉淀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正像吴斌老师所说,通过让学生探求故事中的哲理来强调德育中人的内省,是实在而又有实效的。所以我们德育工作者要善于从教育中、生活中选取并加工出鲜活的、针对性强的故事,用富含哲理的情境叙事,动其心,移其情,美其德。

通过“担当法 + 故事法”,能让“体验、自主,动心、导行”这一班级德育主张得以实施,其效果是令人欣慰的。

学生金国柯这样描述自主管理:

在这个班,我第一次发现,当班主任,竟然可以这样“懒”。早自习×××老师到教室时,在科代表的组织带领下,教室里早已经书声琅琅了;教室或办公室的饮水机没水了,没等×××老师开口,早有人跑去换桶了;有同学生病,还没等×××老师知道,就有三五同学带着他前往医务室了……

学生宋尔杰这样描述“动心、导行”的体验:

修身班会课教会我,有一种比分数还重要的东西叫做思维,有一种学习态度叫做拼命,有一种理念叫做为他人着想……不知不觉中,修身班会课上学到的点滴慢慢浸透到我的心中,使我看见垃圾总会拾起,使我去主动、创造性地做事,使我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更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

蔡元培在1912年《中学修身教科书》中说:“教授修身之法,不可徒令生徒依书诵习,亦不可但由教员依书讲解,应就实际上之种种方面,以阐发其旨趣,或采历史故实,或就近来时事,旁征曲引,以启发学生之心意。”我们尝试通过“体验、自主,动心、导行”的班级德育主张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以修身教育在班级德育中落实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