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团活动背景下的随迁子女快乐成长实践研究

2018-12-29曹永亮郭娟娟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5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优先位置上,并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柳袱小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逐步内化为“好好学习,快乐成长”的教学理念。我校每个班级的教育对象都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相对应,随迁子女因跟随父母打工而经常变换生活和学习环境。随迁子女的特殊性不仅仅在此,还体现在家庭背景、行为习惯、性格等方面,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为了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随迁子女的兴趣爱好,改善随迁子女的行为习惯,促进随迁子女快乐成长,各班班主任都积极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以下是我班随迁子女在社团活动中的一些实践。

一、自主选择,尊重兴趣

我们班几乎全部的随迁子女都参加了不同的社团活动,有竖笛、吉他、街舞、轮滑、无人机、魔方、手工、外教英语及与大学生联合开展的“大手拉小手”活动等。学期初,各社团招生通知一出,孩子们就会积极报名,有一下课就冲进社团指导教师办公室登记的,有排起长队耐心等待的,还有联合家长一起来了解情况的……各社团都以兴趣为第一标准,当报名同学严重超过社团预招生人数时,才会进行筛选。社团筛选不以学科成绩、在校表现为准,而是考核本社团所需具备的能力,如动手能力、专注程度等,所以那些成绩不好的、调皮的孩子也有机会参加他所喜爱的社团。我班李鑫同学,一个让老师头疼的男孩子,可他却凭借一件手工作品“打败”众多的竞争对手,成功进入手工社,真是让人惊喜。六年的时间内,孩子们可以选择多个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获得满足感及幸福感。

二、规范管理,有效实施

为规范社团管理,有效实施社团活动,我校制定了《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各班级严格实施,形成长效机制。我班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社团督导小组,由班主任领头,各社团设定一名学生协同老师进行管理。另外,我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交流、展示和评比表彰等活动。

这种规范管理不仅仅体现在人员安排、制度设定和监督考核上,更体现在课程规划上。以手工社团为例,其社团指导教师申报了区“十三五”个人课题《创意手工促进随迁子女快乐成长的实践研究》,以科研带动社团发展,自编校本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教学手工制作的过程。其他社团指导教师和一些班主任积极借鉴和学习手工社的经验,在各自的课程规划上有了新的思考,校本教材、教案、视频都成了社团课程的载体,改变社团教学的随意性和零散性,为社团课程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三、搭建平台,多样展示

2017年的暑假,我班部分随迁子女代表浦口区参加南京市总工会举办的“博爱南京·幸福童年”夏令营活动。篝火晚会上,我班刘文豪同学一段街舞表演让所有人刮目相看。我们惊讶于小小身体中蕴藏的大能量,旋转、翻转、倒立……小小年纪的他竟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动作,将运动、韵律、节奏融为一体,博得了阵阵掌声,领导、嘉宾们都忍不住上台学一学。作为街舞社团的成员,他还代表学校先后获得区啦啦操比赛二等奖、街舞操比赛二等奖,并被邀请参加区运动会的开幕式。班里其他社团成员也不甘示弱,戏剧社成员获得“汉字文化节”比赛一等奖,轮滑社成员被邀请参加南京市“校园轮滑文化节”启动仪式……

作为班主任,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为这些孩子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孩子们在一次次展示中体会到社团活动带来的能量,让他们的能力不断得到锻炼,也使班级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因此,我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展示、表演、比赛等活动,凝聚社团中每一个社员。每学期,社团的静态成果展示成了班级布置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如手工、绘画、书法、摄影作品等。当琳琅满目的社团作品呈现在班级橱窗里、文化墙上、宣传板中,孩子们会由衷地赞叹,家长们也会竖起大拇指。魔方、街舞、吉他、竖笛、篮球等社团展示则是动态性的,国旗下展演便成了孩子们最向往的事。在全校的注目下,在庄严的国旗下,学生的精彩演出总会博得阵阵掌声。我还鼓励孩子们参加一年一次的社团文化节活动、“社团之星”评比活动等,让他们在多样的活动中感受成功、感受快乐。

四、不忘初心,贵在坚持

我校长100余米,宽50余米,这样狭小的场地,却容纳了520名学生。让这些孩子享受公平、优质、受到尊重的教育,一直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努力的方向,也是教育者该有的教育情怀与人文情怀。 “大手拉小手”社团坚持了七年之久,如今我班也正在延续此项活动。2011年6月9日,随迁子女第一次走出校门,参加了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举办的“一路有你”青年志愿者晚会。孩子们合唱《虫儿飞》,当天籁般的童声唱响舞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女生表演舞蹈《希望》,富有感染力的舞蹈立刻将晚会推向高潮。这群本不起眼的随迁子女用自己精彩的表现,展现他们的勃勃生机,绽放他们耀眼的光芒。七年来,“大手拉小手”社团经历了以“辅差”“支教”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萌芽期、以“专题活动”为补充的活动发展期、以“情感交流”为特征的活动升华期、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标志的活动稳定期。务实、扎实的系列活动开展有效实现了大手、小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温暖局面。七年牵手,与爱同行,反映我班随迁子女生活状态的纪录片《城市候鸟》还获得了南京市电教中心视频评比一等奖。我们相信,不忘初心,不断坚持,无论是我还是孩子们都会有收获和成长。

学生社团作为我班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当然,在随迁子女社团建设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如:场地不足、社团活动资金短缺、展示平台有限、班主任工作繁杂等,可无论怎样,我们都会坚守这一方土地,排除万难,坚持下去,这是我们对每一个随迁子女的承诺。我们期待,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随迁子女回想起小学生活时,脸上总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