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家庭教育实验的邗江探索

2018-12-29何云峰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5期

编者按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家校新关系?怎样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服务?又如何构建真正独立平等、分工有序、共生共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教育关系?近年来,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致力于从区域层面推进新家庭教育实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设“共成长体验馆”;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融教育”格局;制定“好教师指南”“好学生指南”“好父母指南”;开发新家庭教育课程;培育新家庭教育专家团队;开展新家庭教育活动周、新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等。相关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邗江新家庭教育实验正为中国家庭教育发展进行创新的探索。

本期《中小学班主任》杂志特别推出专题报道,从“新家庭教育实验的邗江探索”“区域整体推进新家庭教育实验的有效策略”“新家庭教育实验的‘邗江叙事’”和专家评点四个方面,全面介绍邗江经验,给予学校、师生和家长以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6年以来,邗江教育人深入推进家庭教育,从千名教师访万家,到百草园幸福父母学堂、幸福9851235e5611f13ce40085e20e366c06儿童学堂的建立,再到新家庭教育实验的系统建构和实施,在家庭教育研究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稳健的步伐。

一、我们的思考:步入“新时代”,我们要做什么?

记得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关“家庭教育”的话题成了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在提案中建议国家设立“家庭教育日”;全国人大代表陈秀榕呼吁,将家庭教育立法纳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代表委员们几乎集体发声:中国教育缺什么?缺理念、人才、公平,但当下最缺的是家庭教育。

1.基于现实问题

近年来,人们总结了中国家庭教育中的“八大误区”“十大败笔”等问题,反映在教养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三过”,即社交上的“过度保护”、生活上的“过度溺爱”、学业成绩与未来工作上的“过高期望”。仔细分析,这些教育过度、教育异化、教育焦虑的问题,都可归因于父母对孩子权利的漠视及自身教育素质的缺陷。漠视儿童权利反映出家长教育素质的缺陷,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这两点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中国的家庭教育也要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家庭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教孩子做人。两个基本点:一个是以孩子为本,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另一个是以家长为主体,提高父母自身的教育素质。如何围绕“一个中心”,落实“两个基本点”,这迫切需要我们行动起来,让教育改革从家庭教育开始。

2.基于时代要求

在中国,有一些现象需要我们正视:一则,自古以来,父母在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过程中,就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父母对孩子除了有养育之责外,还有教化之恩。社会文明与国家进步,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鼎力支撑。二则,当今社会处于改革激荡的时代,社会原子化、家庭小型化、单亲家庭与留守儿童等现象,愈发成为家庭教育中司空见惯的课题。仅凭家长们的自发意识,很难解决好家庭教育中“自觉”层面的难题。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家长对科学养育子女的指导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和多元,此时,若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家教服务市场混乱,加之准入机制和专业规范缺失,就会出现坑蒙拐骗,甚至是误人子弟的现象。一言以蔽之,狼妈虎爸也好,天才培训也罢,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3.基于责任担当

在中国,“家校共育”思想古已有之。家校共育最原始的模式是传统的私塾老师在家庭环境中授课。随着班级授课制的普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逐渐出现分离,这对家校共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新时代新要求,2015年,习近平指出:“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11月,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民政部等九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实现此目标,路径选择何在?区域教育该如何发力?我们以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主体作用、社区教育的参与作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融教育格局,这是我们作为教育人的责任和担当。

二、我们的探索:构建新体系,我们已做了什么?

近年来,扬州市邗江区始终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2016年8月,我们在全区启动了“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4个月里,全区3300多名教师先后走进35000多户家庭,征集家长的各类意见建议1000多条。此次活动获邗江区创新创优奖第一名,《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报》、交汇点、中江网等省级媒体先后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7年3月,我们又创新性地提出建设“百草园学堂”活动平台。全区36所中小学、20多个社区全部开设“百草园学堂”,包括“百草园儿童学堂”“百草园父母学堂”“百草园教师学堂”,它们分别面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其中“百草园父母学堂”先后组织家教讲座100多场次,举办“一个孩子的研讨会”50多次,6万多名家长借助这一平台提升了家教理念,改变了教育方式。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融教育”格局逐步形成。

2017年11月,我们举行了“新家庭教育实验工作推进会”。邗江区政府出台了《邗江区关于新家庭教育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家庭教育的六大体系,强化家校共育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探索形成“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富有区域特色的“融教育”新格局。

2017年12月,我们成功举办了扬州市首届“家庭教育论坛暨邗江区新家庭教育实验峰会”“新时代 新体系 新家庭——2017中国新家庭教育实验圆桌论坛”,聚焦当下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汇聚知名专家的前瞻理念,探究实验推进的科学路径,为推动新家庭教育实验积蓄了新的动力。

2018年4月,我们举办了新家庭教育实验“融合年”工作现场会,启动邗江区“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传承行动”,先后发布了“好父母指南”“好老师指南”“好学生指南”,体现了新家庭教育实验的宗旨,大力倡导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的目标定位和价值追求。

2018年5月,我们举行了首届新家庭教育实验活动周暨校园亲子节活动,集中开展“百场亲子公益讲座”“带着孩子听音乐”“新家庭教育指导站展评”等活动,宣传新家庭教育理念,推进各项实验工作深入开展。

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思考,我们逐步理清了区域推进新家庭教育实验工作的意义、内涵和路径。我们认为新家庭教育实验中的“新”字,首先体现在对家庭教育的再认识上:

一是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职能。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又相互独立、各履其职,共同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但近年来,家庭教育出现了“异化”现象,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强势地位更为突出,致使家庭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弱化,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因此,要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功能与内涵,让家庭教育回归应有职能,重操“主业”。从大社会、大德育角度来看,家庭教育首先是人格养成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系统认知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公民素养教育。用关键词概括,家庭教育主要是“修身、立德、成人”;学校教育是“求知、明智、成才”;社会教育是“合作、体验、成事”。当然,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既有分工,更有合作。

二是重新认识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我们认为,孩子的成长变化是其自身内在系统与家庭系统、学校系统、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与目前常见的家校互动方式不同,新家庭教育实验更关注整体系统的发展与变化,通过教育家长来教育孩子,“唤醒家庭、唤醒家长比唤醒孩子更重要”。与“家长学校”对家长的培训内容、形式相对单一不同,新家庭教育实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指导、服务、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联合相关部门,引入社会教育资源,通过系统开发的课程、创新多样的活动,对家庭教育施加影响,推动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推进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其次,“新”还体现在我们的“再重构”上,推动家庭教育的转型升级。具体表现在:

一是树立新理念。新家庭需要新的家庭教育观,就当下而言,我们觉得新家庭教育观应至少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的家庭观,我们需要捍卫家庭;二是新的儿童观,我们需要尊重儿童的权利;三是新的教育观,我们需要生活教育;四是新的代际关系观,我们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甚至应该向孩子学习;五是新的文化观,我们需要将中外优秀文化融合共建,提高教育自信。我们将树立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真正让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的家庭生活。

二是倡导新行动。促进教养方式由“威胁奖赏模型”向“种子模型”转变,引导父母对孩子保持和善的态度。指导家长通过家庭会议、非暴力沟通、制定家庭契约、亲子共读共写等新行动,加强亲子互动和陪伴,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实现共同成长。

三是提供新支撑。完善家校合作平台,借助社区资源和社会专业机构,凝聚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给予家庭教育更多专业性的指导与建议,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四是传递新能量。小家庭,大社会,通过新家庭来带动、影响社区及社会大环境,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三、我们的行动:践行新教育,我们在建构什么?

按照“夯实基础、创新载体、典型带动、项目实施、资源融合”的工作思路,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教育’格局”为目标,全面推进“三个系统、六大体系”工作任务的落实,创新开展“十大品牌”活动,确保新家庭教育实验工作面上铺开、线上深入、点上突破,使其有影响、创特色、见成效。积极探索、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邗江路径和邗江经验,不断丰富“学在邗江”新内涵,创响“学在邗江”新品牌。为此,我们重点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建构:

1. 突出基础建设

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学校、幼儿园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推进新家庭教育实验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深入实施“大阅读”工程,大力推进“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建设,广泛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营造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注重环境创设,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有资料、有活动、有氛围”的要求,重视环境布置,加强文化建设,营造新家庭教育实验工作的浓郁氛围,挂牌一批新家庭教育实验示范校和指导站。加强理论研究,成立新家庭教育实验研究院,加强理论学习,对新家庭教育实验的内涵、外延、路径、策略、评价等开展深入研究,为实验开展提供理论支持。积极申报省级立项课题,遴选新家庭教育实验推进实验学校10所,确立实验家庭100个。

2. 突出组织建设

组建“三级”指导中心。邗江区教育局成立新家庭教育实验工作指导中心,对家庭教育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全面指导、过程监督、评价考核等。各学校建立新家庭教育实验工作指导站,具体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重点指导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开展工作,扎实开展好“幸福父母大讲堂”活动。各年级、班级建立“好父母同盟”,从微观层面加强家庭合作,共商教育策略,促进孩子共同成长。

3. 突出队伍建设

重点打造三支队伍。培育一支新家庭教育实验专业指导队伍,遴选心理学专业、有心理咨询师资质及从事德育、少先队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培训,培养“幸福儿童”家庭教育“种子教师”1000名,组建新家庭教育实验讲师团。选聘一支家校活动家长志愿服务队伍,在家长中选聘3000名具有一定家教知识、相当组织能力、义工情怀的家长组成家长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学校管理,助推家校合作各项活动的开展。组建一支家校合作专家指导队伍,聘请国内家庭教育方面的知名学者和本地各行业领军人物各若干名组成专家队伍,具体指导邗江区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并积极筹建邗江新家庭教育智库。

4. 突出课程建设

开发构建新家庭教育“1+X”课程体系。“1”是指在全区层面,站在“儿童—父母—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按照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品行道德”“生命常识”“学习策略”及“生活习惯”等主题,整体设计家长教育课程,编写《新家庭教育实验100问》《“一个孩子的研讨会”案例集》作为家长读本,开发网络微课程,形成线上与线下网络互动培训培养模式。“X”是指各学校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课程,形成“1+X”多元、特色化的新家庭教育课程。各中小学和幼儿园每年对起始年级段家长进行不少于16课时的全员培训,每学期对其他年级至少组织1次面向全体家长的新家庭教育指导。

5. 突出活动建设

坚持以活动引领,广泛开展“新家庭教育实验活动周”“千名教师访万家”“百草园父母大讲堂”“带着孩子听音乐”“新家庭阅读联盟工程”“一个孩子的研讨会”“校园亲子节”“新家庭教育微课展播”“寻找最美家庭”“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传承”等活动,擦亮新家庭教育实验活动品牌项目;组织并承办好江苏省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家庭教育实验高峰论坛,把峰会逐步打造成中国家庭教育界的“博鳌论坛”。

6. 突出资源建设

主动联系文明办、共青团、司法、妇联、关工委等单位,按照“共育共建、共享共生、多元互动、资源融合”的要求,汇聚和整合各个单位开展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资源。联系社会参与,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机制,扩大资源引进的渠道,让行业专业机构及第三方资源加入开展工作。重视网络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开辟家校联系新空间,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