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写作·对话:班主任生涯的关键视点
2018-12-29田冰冰
人物简介
田冰冰,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十佳小学班主任,全国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重庆市骨干教师。
多年致力于班主任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研究和改善。著有《轻轻松松当好班主任》《小学生激励性评语600例》;曾是《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新班主任》封面人物;主持重庆市规划办课题“网络平台班主任队伍素质提升研究”;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等教参20余本;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民日报》《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德育案例被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评为“精彩育人瞬间”;班级实践活动及专业论文被教育部以及央视网、《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知名媒体评论、报道、转载,引起了广泛关注;最新专著《轻轻松松当好班主任》入选了2017年度“影响中国教师的100本书”。与全国的班主任积极进行线上线下交流,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讲座上发言300余场,被网友誉为“新班主任随身军师”。
自16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一直保持着年末翻检自己的奖状箱子的习惯。或许我从小就有些成长焦虑,如果无甚积累,就会觉得虚长了一岁,来年一定要努力“爬坡上坎”才肯罢休。正是受少年时代习惯的影响,现在30多岁的我,仍然保持着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找到成长感,这样方可安心。
回顾匆匆走过的20多年的教育之路,哪些教育实践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我的班主任专业成长道路呢?
一、让持续实践创新成为一种常态
再小的夹缝中也有生长的空间。自己的教育工作面貌,指望别人来改善,无异于水中花、镜中月。唯有不等不靠,努力创新,不断尝试新的做法,才能把平凡的工作装点得意趣盎然;撬动师生幸福指数的杠杆,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1.致力于创新实践,勤则思变
骨子里不爱因循守旧的因子,使得我成了同事眼中爱出新点子的“捣鼓派”。2017年,我们的班级周末实践活动仍然保持着一如既往的节奏。其中一些微改革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2017年4月,我们班因《重庆一小学37个学生,人人会做20道菜》的教育新闻意外走红网络,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关注。这不仅成了我班毕业季里最难忘的花絮,也让我在德育活动中找到了突破传统设计之框的策略,那就是:敢于坚持把单一的项目反复做、持续做;坚持把相近的项目归纳做、组合做;坚持把网络的项目组合做、系统做;坚持把学科的项目跨界做、领衔做;坚持把经典的项目修改做、对比做;坚持把定制的项目卷入做、带动做;坚持把重要的项目序列做、深入做。用课程设置组合拳的方式,求得从量变到质变的艰难蜕变。
曾一度受国内网友关注的“最简寒假作业”,让学生、家长、老师都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学生自选项目在微信群中打卡坚持,成就了战胜自己的关键事件;家长重新掌握学生假期生活的设计权,在群中坚持对学生称赞,正向鼓励、引导和陪伴学生发展;老师在群中持续陪伴,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导航。后来,由“最简寒假作业”衍生出来的“坚持协会”,在我和周泓锦的分头努力下,延伸到了重庆市渝北巴蜀小学和重庆市巴蜀中学的校园里,以不同的形式生根发芽。小小的班级活动不仅取得了实效,还发展起来,进一步影响、推动了他人,让人内心欢欣鼓舞。
正如《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做菜家庭作业为何没被吐槽》的评论员在评价我们的活动时所说,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成果好看,而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当老师最有存在感和价值感的地方,是在“对比看”和“回头看”的时候,发现教育对象实实在在地成长,发现自身实实在在地成长,这比任何虚名都让人踏实。
真正热爱教育的人,都是“自带鸡血”。终日重复千篇一律的调子,容易让人疲倦;唯有不断创新而产生的自主奔忙的状态,才能让人乐此不疲。
2.致力于关键小事,创生契机
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关键事件,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我很愿意在类似的事件上花费心力,并将其纳入 我的故事簿里珍藏。因为许多的师生故事,都是这样做出来、做精彩的。当老师久了,每一个典型案例的出现,我都不再简单地把它当作令人头痛的现场,而是视之为激活人的教育智慧的引擎,用饱含教育的爱与敏感去谨慎呵护、悉心处置,因为教育的滋味、趣味都在其间滋长。
每位老师的教育生涯中,总会有很多有意义、有滋味的事:帮助一个对容颜自卑的女生找到自信;为一个因在街头采访屡战屡败而哇哇大哭的男同学创设关键事件,带他与校长亲密会谈,让他重拾自信;帮助一个扬言要跳楼的陌生男孩儿,使他与同学平息战火,达成和睦相处的共识;改变进校即被认为有问题的“问题标签生”;帮助次日参加区赛的班主任顺利突出重围;与多个班级出现帮派的班主任搞专题互动论坛……如果说经历就是成长,那么丰富多彩的经历就是生活给予热爱者的厚赠。
我是一直舍得在小事情上花力气的。因为我深知,每一个为学生驻足的瞬间,也许都是为学生创设关键事件的契机。如果能在学生成长的某一个转折点上做点什么,做一个路过的“天使”,何乐而不为呢?
我曾在给学生的回信中,郑重其事地写下“每位老师都是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做老师的”,我们正是在一件又一件关键小事中,成就了别人,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3.致力于系统设计,穷尽自我
2017年,我走上了学校综合管理的岗位,开始尝试在德育顶层设计上做得更多、更细,推动一些有乐趣的、烧脑的课程设计顶层建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精心而为的顶层设计,往往能为随后课程的有序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我曾在《每位班主任都应该有一张专属课程表》中,和大家分享过全年的班主任课程表、家长义工课程表、学生义工课程表;我曾在同事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和渝北区巴蜀小学的同事们共同研讨了《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手册》2.0版,研发了全新的《班级发展评价体系》。
每一张简简单单的表格背后,都在考量教师清晰的思路与布局。从浅尝辄止到穷尽自我,把同一方向的事情做透,在亮点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寻找能够串起亮点课程设计这一颗颗珍珠的主线,将坚守不渝。再硬的骨头,也敌不过持续的思考和完善。
4.致力于问题改善,微而有味
致力于改善问题而进行的微改革,往往能够在点点滴滴的改变中,生出许多工作的新滋味。我们工作中的那些不适点、厌烦点、无效点等传统思维方式下的“工作痛点”,往往酝酿着新改革的“机会点”。每一点新发现之后的勇敢作为,推动工作中点点滴滴的革新,未必能一鸣惊人,却是对常态工作的扎实促进。
比如,对班主任开好“两会”(班科联席会、班干部培训会)的研讨和促进。在学校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手册》中,有几页是班干部培训会和班科联盟的会议记录,这是最容易被班主任为应付检查而一填了之的部分,但也恰恰是班主任在班级经营时扶持左膀右臂队伍的过程。应抓住这个空白点,形成机制,细化培训内容,常抓不懈。有序推进“两会”虽是常态,却也是值得持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服务于教育事业的我们,不应辜负教育生命的大好岁月,要大胆开疆拓土,用常态创新的实践法成就班级经营与时俱进的底色。
二、让持续教育写作成为一种常态
实践、思考和写作总是密不可分而又相互依赖的。写作,就是纸上的细致思考,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实践的再提质。持续的教育写作,也是我的班主任专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抓手之一。2016年初,我给自己定的目标之一“听40位班主任名师讲座”,用了近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017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之一“发表20篇班主任工作研究的文章”,在繁忙的工作压力下,用了近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小目标的落实,让人不难发现,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目标在哪里,行动就在哪里,成长就在哪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不断确定阶段性的成长目标,重视从实践到理论之间的循环转化,让常态的教育写作推动有品质的学术型教师的教育生活。
1.让教育写作投稿成为一种习惯
我的第一本专著《小学生激励性评语600例》意外出版,使得我从一个赛课型教师转为研究型班主任,也让我在25岁的时候,有了更清楚的成果意识,懂得了今天的素材在明天有可能成为闪烁着我们教育思想光辉的金子。
2017年,我设定的“发表20篇班主任工作研究的文章”的计划,并非评职称需求,而是我希望借此促进对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沉淀和思考。于是,我给自己订立了一个写稿的小习惯——每周抽一个下班后的时间,晚点回家,整理或重新创作一篇稿子。这一点行动的改变,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也让我的拙作得以反复登上《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等核心期刊的舞台。
专业发展的成长,不能只满足于经验的口口相传。好的文章是长了脚的,能把我们的思路传递到更广更远的天地。“为评职而写”“写作无用论”都只是自证观念的闭塞。一个成熟型的教师,持续的教育写作是一项必备的基本功。
2.比投稿更重要的是随兴而写
比投稿更重要的,是随兴致而写、随行动而写。
在班级经营中,刚刚做过的难忘的事,刚刚经历的精彩的事,老师内心都有一种急切分享的渴望。要趁着热情尚未散去,及时记录,留下最为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倘若老师心头稍有懒惰,次日便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想要推卸写的“责任”。有时要逼自己一下,繁忙的工作之余,即使夜半到家,也主动落笔成文,为每一步教育实践清楚地给予思想注脚。
我深深地敬佩那些有记录习惯的人。李镇西老师的“镇西茶馆”,常常是半夜更新;王开东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总会伴随时事热点新闻第一时间发文;钟杰老师的“男生女生课程”,更新的速度同样飞快……榜样和身边朋友的影响力量是无穷的。这也使得我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尽快地坐到书桌前,开始思考沉淀,落笔纸上,方得心安。
哪怕是有些老师坚持发朋友圈,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习惯。一年到头班级经营中的新鲜事、有趣事、成长事、麻烦事,到年末回首时件件在朋友圈里清晰可见,不是比“年年忙到头,不知在忙啥”好多了吗?随兴而写,随行而写,纵使自己的8801d96bb0ffdf8ab28ae2937570e86eac8e3f0ebcc76a2013c738ca71a7d300文笔普通,也是对青春正芳华时刻的忠实记录。
诚实地说,我既完成了很多文章,也造成了很多“烂尾文”。烂尾文的出现,往往都是在很多教育实践或研讨过后,有了点点滴滴新的想法,虽立马当作写作素材记载下来了,想象着抽空就落笔成文,却往往因为时间管理不善等原因,将素材搁置许久。
3.尝试从“独写”走向“合写”的探索
一人包办文章,独立写完,是一种完整的、成熟的思考。有时,改换方式,合作撰写,也是一种不同的尝试。2017年,我的“创意班主任”微信公众号成立了分年级的班主任组团。“让同年级的100位班主任相遇”是我最初的目标。来自全国不同城市的班主任,加入1—12年级的分年级组群中。我和群中的一些老师先讨论,然后将共同的思考书写成文,也共同成就了一些文章,如《拿去,不谢!秋季运动会各年级口号大全》《听说你在发愁新学期班级群的管理?这里为你备好了》《探班!看看不同学校的班级文化墙建设》……
合作撰写,能够更充分地集思广益。但是当思路纷杂的时候,有效地统整的确就是考验智慧的一项工作了。“先研后写,分工合作”“多人对话,一人担纲”等,都不失为团队协作创作的有效路径。
三、让持续多维对话成为一种常态
随着学术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我也走过了国内的许多城市,见了一些老朋友和新朋友。交高人与读好书、写美文一样,都是能够滋养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读书千卷,有时不如高人指点一言。
1.对话名师,在不平凡的影响中启迪智慧
遇到专业领域的前辈,更应以一种“空杯心态”,去做一个纯粹的聆听者。以2017年为例,当朱小蔓教授与我讲起“双肩挑”的无奈与担当时,当目睹魏书生老师为一个执着等待的小男孩儿用小楷签名时,当李镇西老师讲起一篇篇文章创作的背后故事时,当张万祥老师讲起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时,当丁如许老师讲起微队会的创新思路时……越是近距离的对话,越是觉得做学问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无情怀不教育,无德行不教育。教育人本身的修行,会提升教育实践的境界与情怀。
对话同龄的国内同行,是一件非常快意的事情。日常班级经营中遇到大事、小事、棘手事,拨通教育同仁的电话,远程求教,大家聊得投机且快意;偶尔应对参赛的稿子,将其发给业界朋友求指正,毫无例外地会收到点评和建议,认真讨论后修改,文章面貌会得到整体改观和提高。
阅读同行的作品,总会受到有益的启发。三五页书稿,三五十分钟讲座,常常是一位教师数日甚至数年的积累,值得尊重和学习。
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平凡的存在。所以我会尽力在每一次遇见时,或多或少地去听会儿朋友的讲座。精彩的讲座是收获——大受启发;失败的讲座是收获——提醒警示;个性的讲座是收获——见贤思齐;乏味的讲座是收获——反观自我。学习并非要择向高枝,若我们虚怀若谷,万物皆可以帮助我们在辨析中成长。
2.对话同事,在最真实的需求中共同成长
如果说参加国内、市内的学术交流是一种成长,那么对话校内的同事,便如在自家田园里得到最真实的滋养。每一个同事的诉求表达,都是最诚恳的反馈;每一个求助的问题,都是最真实的需求;每一个灵感的火花撞击,都是最生动的启发。
校内的青年班主任教研,常常会带给我很多有益的启发和思考。以家长课堂的样态创新为例,如何进一步推动家长课堂样态的持续创新,对过去12年实践积累的方式有所突破?对此,我们团队一时拿不出令人满意的方案。但两次研讨过j6yg+yvYAaYuBfNptzn40Q==后,陈菲菲老师打破了僵局,果断给出了6.0版本的“家庭进课堂”的方式。“快乐家+校”的家庭组团课堂形式,让大家眼前一亮,确实有效地推进了家庭成员之间、家校之间彼此的悦纳与优势推送。
即使是帮助学校最年轻的老师参赛,同事们也有力地提供了最真实的成长案例,帮助选手突破自我、渡过心理难关。在各种纷至沓来的困难中,激活的是教练的智慧与迎难而上的心。
不必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身边的同事,往往是我们最有力的军师智囊团。勤于发起对话,善于深度对话,你一定能够从互相学习、主动作为中成就新的思路,成全新的成长。
已然远去的教育生涯,太忙碌,太紧凑,短得就像年头挨着年尾。但忙碌不代表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有目标、有行动才能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持续提升。慢慢地,把持续实践创新变成一种常态,把持续教育写作变成一种常态,把深层次的专业对话变成一种常态,这样的行动变化,如同攥紧的拳头,更容易发力,也让每一步的专业思考更清晰可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新年祝词中所说,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每一次回首,都是在为向前而寻找可以迁移的经验,寻找值得改善的细节。只有持续在反思中成长,在沉淀中展望,才有望让专业发展的步履走得稳健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