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制:班主任家校共育的法宝

2018-12-29李庆明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5期

家校共育是当代教育的共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马卡连柯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作为校长,我做了不少变革性的尝试,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不过,这种变革的力量更多的是来自班级,尤其是班主任。班级是家校共育最为基本和最富有活力的形态,班主任则是担当家校共育使命的核心主体。

我认为在班主任家校共育的全部领域,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基于共生的家校合作机制。

共生,意味着在教育情境中的不同个体相遇时,摘掉了极端功利主义和自我中心的面具,深入“他者”的心灵世界,获得彼此的体谅、悦纳、包容、滋养、协同和共识,建造充满诗意的教育共同体。

家校存在着天然的差异,完全趋同并不现实,建立走向和谐共生的家校合作机制,十分必要。概而言之,计有四点:

一是真情相容的沟通机制。班级的家校沟通路径有很多,如建立家校的信息交互平台,实行书信联系、全员家访、家长访校等等。在现代信息化的语境里,家访这种实体性的沟通日渐减少,但在我看来,家访不可或缺。深圳一位家长曾面对媒体感叹:学校采用全员家访这个“老土”的方式进行家校沟通,实际上是在用“身教”告诉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说:“即身而道在。”所以,“身道”哲学的家校沟通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走近家庭,开展近距离、个别化的互动,方可走进家长和孩子的心灵世界。我认为家访应当结合虚拟的家校沟通方式,实现全员家访制度化、重点家访系列化、随机家访即时化,以增进互信、培育感情。

二是无私兼爱的服务机制。教育本身具有服务的性质,但教育服务永远具有教育性,其本质是以相互信赖的“公共善”为准则,寻求和彰显的是公域而非私域、公益而非私利的交相施爱和惠及众人的慈善与兼爱。所以,要在学校主导下,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建立起以学生家长为主体的“义工”组织,带领其广泛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我还借鉴融合了国际上流行的蓝丝带、白丝带、黑丝带、黄丝带、青丝带等不同的公益标识,创立了“彩丝带”公益行动计划,由班主任组织实施,活动涉及交通协管、扶贫助弱、家庭反暴、阅读推广、科学普及、环境保护等领域,足迹遍及家庭、社区、校园,乃至边远贫困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以各个班级的“妈妈”为主体的公益群体。正是通过公益服务机制纽带,家长和班级乃至学校紧紧地“拴”在一起,携手共绘学校发展的美好图景。

三是科学引领的教育机制。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对子女教育缺乏充分准备,勤于功名富贵追求,疏于道德诗书学习;勤于子女生活保育,疏于子女教养教育;普遍存在亲情剥夺、过度保护、教育畸形等误区,家庭教育、家道文化指导可谓当务之急。班主任应当在班级家长群体中大力倡导“家长第一”(即第一教育对象、孩子的第一导师、成就孩子的第一功臣)的理念,建立班级“家道讲堂”,吸纳、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围绕家风、家政、家学、家教、亲子阅读、代际沟通、爱情婚姻、父母角色、家道传承等,自主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科学指导。同时,不断创新指导方式,通过专题讲座、沙龙对话、影视欣赏、团队训练、才艺大赛、在线培训、咨询辅导、自主研训、家庭教育故事分享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家长的文明教养和家庭教育水平,每学期举行班级优秀家长学员和优秀家庭评选。

四是高效共管的协同机制。沟通、服务、引领的目的是为了更通畅顺遂、卓有成效的共管。我觉得,传统的“学校家长委员会”已不足以协同全校的“家校社”关系,应当设立“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协商委员会”取而代之,班主任则可以根据班级和学生家长的实际,成立班级“家校社协商小组”,建立定期教育协商制度,在学校主导下,充分发挥长效共管机制、无缝对接机制、快速干预机制和应急预防机制在安全、法制、卫生、国防、消防、反恐等方面的有效作用,充分调动班主任、教师、家长、社区各类机构的积极能势,携手推进家庭和社区文化建设,为打造礼仪社区、亲情社区、公益社区、书香社区,促进和谐家庭与社区建设做出班级的贡献,为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共守一片澄澈明媚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