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1上行开采导水裂缝带观测研究

2018-12-29张凯华

山东煤炭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泥灰岩导水裂隙

张凯华

(山西省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煤矿,山西 霍州 031412)

辛置煤矿煤1的回采是在煤2、煤4回采后进行的,煤2回采后的导水裂隙带已波及煤1,对煤1上下岩层已造成破坏,同时煤4的回采对其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掌握煤2、煤4回采后煤1反采导水裂隙带发育的高度,促进矿井防治水工作,必须对煤1上行开采导水裂缝带进行观测研究。

1 开采技术条件

与辛置煤矿1111工作面导水裂缝带探测关系密切的煤1油2顶板岩层自上而下主要为:(1)泥灰岩,层厚15m。1111工作面泥灰岩层与煤层顶板间距约40m。(2)煤上2,层位较稳定,层厚6.90m。(3)泥岩泥灰岩互层。层厚8.0m,与煤1顶间距约24.87m。(4)煤上1,层位较稳定,层厚11.6m。(5)粉砂岩,层厚8.4m。(6)含油泥岩,层厚4.87m。

2 煤层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观测研究

2.1 煤1油2开采覆岩裂缝带高度预计

辛置煤矿煤1油2属于典型的软弱岩层。根据相应规程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的预计公式为:

式中:

HLi-导水裂缝带高度,m;

∑M-累计采厚,m。

按开采厚度4m计算,HLi为27m。为了确保能够观测到煤1油2开采导水裂缝带的最大高度,观测钻孔设计的终孔位置距离煤1油2顶板的垂直高度应控制在36~40m之间,根据1111工作面顶板实际地层情况,终孔位置应设计在煤上2或泥灰岩中。

2.2 1111工作面导水裂缝带高度观测设计方案

为了有效地观测1111工作面开采导水裂缝带发育的最大高度,根据1111工作面的实况,决定在1111工作面下顺停采线附近设计观测钻窝。在1111工作面下顺施工观测钻窝A,设计一组钻孔,用于观测煤1油2反采覆岩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及其发育形态。

3 煤1上行开采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探测研究

3.1 观测方法

本次观测主要是采用仰孔分段注水观测的方法进行,采用钻孔双端封堵测漏装置进行。布置在观测煤层上方已掘进的专用巷道内,观测原理示意图如图1。

图1 井下仰孔分段注水观测原理图

主要的观测仪器包括:两端封堵测漏装置、供水限压控制系统、供气限压控制系统。

(1)专项结余资金将被收回。财政专项当年未执行完毕,剩余的资金形成结转资金,一般可以继续使用,但是如果到了财政规定的年限,例如厦门市财政专项允许年终结转后继续使用一个季度,仍有余额的,就形成结余资金,结余资金一般都会被财政部门收回。

观测程序:(1)钻孔。采用130钻头施工10m左右,根据施工现场注浆加固,植入120套管,再采用107钻头向深部施工,最后拆卸钻杆。(2)观测装置安装。在钻杆顶部加好两端封堵测漏装置,向深部送进,同时以卡带连接固定好送气管。(3)连接观测装置。当观测装置到达观测孔底部位置后,连接供水限压控制系统和供气限压控制系统,进行测试,正常后再加压测试。(4)进行观测。观测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井下钻孔法观测示意图

由于钻孔塌孔、出水等非人力所能控制的诸多因素,致使采后只完成了A-9一个钻孔的分段注水观测。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界定煤1上行开采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根据采前2个钻孔和采后1个钻孔的分段注水观测结果,充分利用在采后观测钻孔施工过程中钻孔和工作面出水情况。

3.2 1111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出水情况

瞬变电磁探测结果,泥岩与泥灰岩互层共圈定较强富水异常区10个,5#和10#异常区富水性相对最强;泥灰岩圈定较强富水异常区4个,靠近停采线位置4#异常区富水性相对最强。

工作面下顺距开切眼240m揭露一小断层,落差1.1m,倾角80°,工作面在240~310m开采范围涌水量不断减小,表明这一小断层对工作面涌水没有产生明显的作用。

1111工作面于2012年9月1日采至680.8m停采,停采后一段时间工作面涌水量基本稳定在5m3/h左右;9月27日16时(停采26d),工作面回撤到最后一架支架时,顶板开始大面积淋水,工作面涌水量约15m3/h,同时,A-9孔锐减至1m3/h;9月28日(停采27d)工作面涌水量增至30m3/h,9月29日(停采28d)逐渐减小,9月30日(停采29d)涌水量减至10m3/h,10月5日(停采34d)以后涌水量基本稳定在5m3/h。图3为停采后工作面涌水量与时间关系图,由此推断1111工作面导水裂缝带在采后26~27d发育最充分或达到最大发育高度。

图3 停采后工作面涌水量与时间关系图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出水情况,涌水量峰值与泥岩与泥灰岩互层的相对富水区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而与泥灰岩相对富水异常区相关性较差。由以上工作面出水特征,推断煤1油2反采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主要波及泥岩与泥灰岩互层含水层,而未波及泥灰岩含水层。

3.3 观测成果

(1)采前A-1号钻孔观测结果

A-1孔所处位置离下部煤2、煤4开采区比较远,岩层状态基本不受煤2和煤4开采的影响,所测注水漏失量反映地层的原生裂隙及裂缝的发育状态。

(2)采前A-7号钻孔观测结果

A-7孔所处位置靠近下部煤2、煤4开采区,岩层状态受煤2、煤4开采的影响,所测注水漏失量反映地层的煤1油2开采前、煤2和煤4开采后的裂隙及裂缝发育状态。

(3)采后A-9号孔观测结果

在施工A-9孔时,分两段施工。第一段用Φ50钻具钻进至42m,再用Φ89钻具扩孔至42m,完成第一段钻孔分段注水观测,所观测地层为粉砂岩和煤上1,钻孔还未揭露互层,故此段观测时孔内出水量相对较小;第二段从42m处继续施工至62.45m。42.5m见互层,钻至43m时出水量25~35m3/h,水压0.8MPa,由于钻孔出水,且水压大于胶囊封堵压力和注水压力,此时所测漏失量为零,观测失效。当探管推至56m时,观测读数不为零,观测工作正常。

根据以上开采前后钻孔漏失量的变化可以确定A-9孔的导水裂缝带上界在孔深59.0m处,即泥岩与泥灰岩互层和煤上2的交界处。导水裂缝高度由下式计算:

式中:

H裂-导水裂缝带高度,m;

a-钻孔倾角,(°);

β-沿钻孔方向的煤层伪倾角,(°);

l-导水裂缝带上界孔深,m;

h-开采高度,m;

h'-孔口距煤层底板的高度,m;

h''-回采顶板到煤顶板的距离,m。

将l=59.0m,a=45°,β=7°,h=3.97m,h'=2.0m,h''=1.9m代入(2)式,得A-9孔实测导水裂缝带高度H裂=36.5m。

3.4 1111工作面煤1反采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

辛置煤矿煤1油2采用综采工作面,开采高度一般为3.97m。粉砂岩原生裂隙和裂缝发育相对较弱,采动后有大量的新生裂隙和裂缝产生;煤上1地层原生裂隙和裂缝发育比较均匀,受煤1油2开采影响大,产生了大量的新生导水裂隙和裂缝;泥岩与泥灰岩互层原生裂隙、裂缝和溶洞发育极不均匀,互层中泥灰岩的原生裂隙、裂缝和溶洞发育较强,而互层中的泥岩原生裂隙和裂缝发育相对较弱,受煤2煤4开采影响大,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新生裂隙和裂缝,煤1油2开采产生了大量的新生裂隙和裂缝;煤上2地层受煤2、煤4及煤1油2开采影响小,基本上是整体下沉形式,没有产生明显的新生裂隙和裂缝,原生裂隙和裂缝发育相对较弱,具有阻隔水作用。

综合工作面回采过程工作面涌水情况及采后A-9钻孔的实测结果,最大导水裂缝带高度发育至泥岩与泥灰岩互层和煤上2的交界面,A-9孔实测高度为36.5m,按正常情况下平均采高3.97m计算,裂高采厚比约9.2。导水裂缝带高度发育的最大高度与岩层的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煤上1地层采前与采后比较地层未产生明显的导水裂缝通道,但其上的泥岩与泥灰岩互层却产生了明显的新生裂缝,但由于煤上1的阻水作用,其导水裂缝带发育最大高度不会超过煤上1地层,这时裂高采厚比显得意义不大。

4 结论

(1)辛置煤矿煤上1地层原生裂隙和裂缝发育比较均匀,受煤1油2开采影响大,有大量的导水裂隙和裂缝产生。煤1油2开采后重复移动破坏,在纵横两个方向上都具有非常好的导水连通性;煤上2地层受煤2、煤4及煤1油2开采影响小,基本上是整体下沉形式,原生裂隙和裂缝发育相对较弱,具有阻隔水作用。

(2)辛置煤矿煤1油2开采高度3.97m时,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泥岩与泥灰岩互层和煤上2的交界面,最大裂高36.5m,裂高采厚比为9.2。

(3)由停采后工作面涌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析,导水裂缝带发育到最充分所需要的时间大约26d,这也可能是最大裂高形成的时间。

(4)虽然采后只完成了A-9钻孔的分段注水观测,但通过综合分析获得了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基本达到了煤1反采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探测的目的。

猜你喜欢

泥灰岩导水裂隙
三水盆地布心组灰泥灰岩储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安定组铀矿化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榆神府矿区不同导水裂隙发育对地表土壤性质的影响
综合探测9105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
开采覆岩裂隙带发育高度实测应用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混积 泥灰岩致密油储层特征
基于孔、裂隙理论评价致密气层
裂隙灯检查的个性化应用(下)
高速公路泥灰岩高填路基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