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如何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2018-12-28方雪琳

市场周刊 2018年9期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深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自身发展已成为各地区的重点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日益深入。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对江苏全面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对策和路径进行了探讨,就加强徐州节点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本文通过分析江苏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与路径、江苏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徐州节点建设、江苏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智库建设三个方面,以飨读者。

关键词:“一带一路”;全面融入;节点城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9-0056-02

一、 江苏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与路径

(一)江苏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

江苏2003—2012年间GDP发展态势呈增长态势,约占全国的GDP的1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开放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外资、外贸、外经等主要指标始终名列全国榜首。其中,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连续 13 年全国第一,进出口货物贸易连续 13 年全国第二。以2012年为例,江苏FDI(外商投资)为28%,全国最高,但是UFDI(对国外进行投资)较低。近年来,江苏经济发展遭遇瓶颈:①人力资本成本提高较快;②资源环境成本居高不下;③开发空间接近临界。

江苏如何借助全球化,从全球制造和全球服务方面,利用工业园的建设向全球转移,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彰显自己的地位,这需要我们立足于自身,加强全球生产,到江苏之外和中国之外加工生产,加强全球的生产、贸易、休闲、治理服务。以美国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为鉴,在“一带一路”的支持下,江苏可以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二)江苏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路径

坚持从全省大局出发,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徐州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等倡议与“一带一路”发展规划进行整合对接,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坚持充分挖掘我省“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积极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组织活动,参与沿线国家互办的包括文化演出、艺术展览、非遗展示等,以多种形式展示江苏文化风采,逐步形成我省“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贸易壁垒,带动“一带一路”倡议蓝图的顺利实现。

坚持从做大做强江苏发展的全球价值链出发,加快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数据库建设,不断强化在O2O模式框架内的“一带一路”交汇点商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服务平台建设,为知识生产部门、服务性行业及各类企业“走出去”提供建筑、贸易、金融、策划等咨询服务。

二、 江苏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徐州节点建设

(一)切实强化“一带一路”徐州节点的功能定位与基础设施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欧美许多产业领域占据的全球价值链两端的高位优势正在被中国等国家的公司蚕食或替代,江苏应顺势而为,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切实强化“一带一路”徐州节点的功能定位与基础设施。

徐州近年发展势态迅猛:一是有支撑起“一带一路”交汇的完备、智能与高效的交通物流设施体系;二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能叫得响的优势产业;三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要素聚散服务平台。因此建议组织有关专门力量编制“一带一路”徐连一体化发展规划,从中国担当领头雁所必须具有众多强健的关节出发来定位徐州的发展。

其次,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徐州水运发达,可与“一带一路”实行西、北、南,通东“四通”对接,并可直达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区与淮海城市群等国家战略要地。其中的核心是徐州运河的通东“达海”和南北京杭大运河徐州段一起,合称为徐州运河的“通江达海”工程。现“通江”已经初具规模,但“通海”尚未直达。徐州“十三五”规划中虽然有“打造江海河联运新航道”与“积极推动徐连运河建设”等表述,但与陆海统筹全力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这一大局来讲,还可能存在着动力、能力上的欠缺与跨市间协调对接上的困难,亟须在争取外援政策与主动协调作为等方面下功夫。

(二)做强“一带一路”徐州重要节点产业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體现在满足“一带一路”设施联通要求,但核心与难点是与其互为超前发展的优势或特色产业。虽然徐州重要节点强调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开发,但更强调与之相匹配的优势或特色产业培育与国际产能的可持续合作。

具有比较优势的徐州市区位、交通物流业与工程机械产品、企业,能较好地契合“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徐州的高校数量多、规模大、质量好,可以较好地开展“五通”方面的研究与运用,发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中的智能与文化优势作用;潜力巨大的淮海经济区能为跨境电子商务等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与装备制造等工业产品。建议有关部门围绕着徐州市如何全面、准确融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大格局而进行有关要素的战略整合,以期收到可持续的累加效果。

徐州在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做强“一带一路”徐州重要节点的多功能农业。拟强化农业综合功能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即拟强调五个现代农业功能区的规划建设:一是城市绿色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二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科技示范区;三是从“摇篮到摇篮”的内生循环生态实验区;四是全有机或无公害为发展方向的休闲旅游、文化教育新农区;五是大都市向多功能农业开发的样板实验区,以及综合体制改革的先行区等。为此,需要对城镇化建设中的有技能与兴趣的农民善加利用,例如对有潜质的青壮年农民进行必要的储备性人才培训、教育,以及有关规模性种植经营等政策的个性化定制、保护与配套性服务等。

(三)加速“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要素的创新源头建设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建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先进性、国际性与时效性。为此,必须高度重视相关核心要素的创新源头建设。

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是经济联系密度与信息联系密度最强的城市,但在扮演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聚散功能不足等问题。徐州和连云港在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存在一体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徐州和连云港两市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地理位置上两市互为近邻、区位优势独特、互补性强,为此加强徐连一体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十分有必要。这些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对徐州、连云港等东陇海线城市的政策支持。以2016年5月26日召开的东陇海经济带工作会为例,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在徐州和连云港两个地级市布置200个重点重大项目,超过1万亿元的总投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牵动两市超过2.5万亿的社会总投资。

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以徐连一体化为基本趋向的政策扶持力度,其核心是优先确保徐连一体化的整合进程。实施区域化综合发展转型,促进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企业组织化,形成“1+1>2”的区域内协同效应,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两市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化进程,打造沿东陇海线城镇轴,增强徐州、连云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为苏北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徐州在充分利用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中,强调创新驱动,积极建设区域创新发展新高地,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徐州节点的协同创新服务,以期有效解决创新过程中的贪多求全、力量分散、深耕不足、叠加效应欠缺等问题。

三、 江苏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智库建设

(一)积极发挥江苏“一带一路”研究院智库的作用

江苏“一带一路”研究院是由民盟江苏省委联合南京财经大学于2016年成立的盟校合作型研究机构。成立一年来,研究院以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建议为己任,积极发挥智库服务平台作用,其中《关于大力支持连云港“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建议》已获得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的批示,产生实质性政策效果。为使其更好发挥服务江苏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专业智库作用,建议省政府将江苏“一带一路”研究院列入省级智库,并给以配套经费支持。

(二)增强江苏“一带一路”协同研究的考核建设

增强江苏“一带一路”协同研究的考核建设,尤其是交汇点难点指标考核和科学奖惩。充分发挥省级智库的作用,促进参政议政水平提高需要调动各领域、各层次人才积极参与江苏“一带一路”协同研究。为此,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鼓励研究机构与专家学者在评价体系内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将研究成果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薪酬发放等相结合,将难点指标考核和科学奖惩融入日常考核体系,达到考核建设促进科研活动的良性局面。

(三)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的理论运用和省部级课题系列发报

打造江苏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特色和强势品牌,既需要理论成果的不断涌现,又需要加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理论运用和相关课题省部级课题的系列发报。只有通过理论运用与系列发报,才能不断推动“一带一路”相关领域研究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促进理论交流与研究水平的提升,才能加快苏北全面振兴、推动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为江苏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提供有益的思路。为此要积极进行智库自身的建设、相关课题申报、内联外宣的网站建设等工作。

参考文献:

[1]赵静敏,郑凌霄.“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2017(8).

[2]俞建华.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J].国际技术装备与贸易,2011(3).

[3]刘洪铎,李文宇,陈和.文化交融如何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往来——基于1995—2013年微观贸易数据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2(2).

[4]郑焱,沈和.“十三五”期间江苏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战略思路和关键举措[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6(1).

作者简介:

方雪琳,女,江苏镇江人,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