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科技去向何处

2018-12-28王亭亭

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金融科技服务

王亭亭

金融科技发展正酣,但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11月14日,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撰写的《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8》在京发布。如何平衡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建立金融科技长远发展及长效监管机制等问题,已成为业内各方的关注焦点。

目前业界对金融科技尚无准确定义。在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大方向和总基调下,金融科技领域如何梳理行业业态,建立行业门槛,平衡技术创新、提质增效、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已变得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平安金融壹账通副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邱寒日前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何为金融科技?

《财经国家周刊》:你如何定义金融科技这一新概念?在我国,金融科技有怎样的业态和体系?

邱寒:目前,金融科技尚无清晰准确定义。我认为金融科技是带着金融属性的一类科技。纯粹的金融科技核心仍在科技,但作为解决金融问题的科技手段,本身附加了金融属性,须符合包括金融监管、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要求。

从实际应用层面,金融科技框定的业态在于,能够解决金融特色业务问题。所谓金融特色业务问题,不仅包括银行、保险、投资、证券等传统金融行业的问题,也包括非金融行业但与金融相关的行业问题。例如互联网支付,因涉及支付场景,也具备金融特色。

2500家

从金融壹账通自身的经验来看,经过三年的发展,已服务中国483家银行、42家保险公司以及近2500家非银金融机构。

但此前,由于金融与科技的界限相对模糊,业界对金融科技存在诸多误解,甚至将部分金融业务归至科技业务范畴。例如,部分P2P平台将自身定义为金融科技公司,但究其实质,虽在业务流程中辅以一定技术手段,但最终目的仍在于撮合信贷,本质上仍为金融业务,而非纯粹的技术服务。因此,其性质应更偏向于金融而非科技。

《财经国家周刊》:大量新金融企业、传统金融机构抢滩金融科技。兴业、招行、光大、建行、民生等银行更是先后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在你看来,业内提供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应当如何分类?各自有什么优劣势?目前构建了怎样的竞合格局?

邱寒:由于目前部分机构跨界繁杂,我认为应从提供服务主体的DNA角度,分析其所能提供的服务类型。大致可分为四类:

其一,互联网公司出身的科技提供商,如互联网巨头。

这类公司通过互联网积聚了大量流量,可以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相对优质的导流服务,满足了银行通过互联网流量促规模的需求。但由于传统金融场景多偏线下,与此类公司的线上技术沉淀无法完全匹配,因此通过单纯导流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业务规模发展,但对目前的核心业务难以产生实质性影响。同时,银行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员、资金等进行结构化改造。

其二,此前为金融机构提供外包技术服务的传统软件技术服务提供商。

此类公司作为目前金融系统的主要提供商,由于入场早、客户多,至今仍占据较大市场。但由于技术与系统的更新换代,其拥有的技术及系统在当前已是“通用商品”,且其人才、研发投入有限,若无优质技术加成,易因缺乏核心竞争力引发价格战,进而使其陷入既无足够资金投入研发新技术、又无足够能力占据新市场的尴尬境地。

平安金融壹账通副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邱寒

这类公司中有部分可能会加大科研投入,转型为新型科技公司,但若无法转型,未来或仍持续提供相对初级、基础的服务。长久来看,其市场份额将逐步萎缩,生存面临较大挑战,无法与其他几类科技公司在业务规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质量上展开直接竞争。

其三,科技创业公司。

由于规模较小、资源少、展业能力有限,此類公司多从细分领域切入,抢占细分市场。一方面,由于深耕某一细分领域,部分公司的确业务专、能力精;另一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出于对业务安全、稳定性的考虑,银行在招标时的准入相对较严,因此部分体量较小、成立不久的公司较难准入。其次,过度细分导致银行在同一业务环节可能同时使用多家此类公司,易造成管理成本高昂。最后,由于创业公司的生存周期相对较短,银行出于业务持续性的考虑,在选择这类公司合作时也会有所顾虑,更倾向于选择具备足够资质的大型机构进行全流程服务,从而使此类公司的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其四,基于银行或金融集团设立的金融科技公司。

天生的金融基因使这类公司对金融机构的需求、痛点非常了解,在业务对接时减少了不少沟通成本。但也正因出身金融集团,打着竞争对手的烙印,此类公司也不得不面对来自服务机构的质疑——是否会抢占客户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有所保留?

从金融壹账通自身的经验来看,经过三年的发展,已服务中国483家银行、42家保险公司以及近2500家非银金融机构。在展业初期,类似质疑在所难免,但凭借扎实的技术能力和流畅的业务理解能力,以及长期的恪守承诺,严格保护合作客户权益,金融壹账通才在过去三年赢得了客户和信任。

何为真金融科技?

《财经国家周刊》:当前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但两者边界未明。在你看来,一家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应具备哪些门槛、要素?

邱寒: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业务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辅助、工具作用,而非主导作用。不能仅从公司名称、技术团队、研发投入等表象就下定论,应仔细探查其业务实质再做判断,判断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该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收费方式等等。一言概之,若该公司最终仍通过金融业务或类金融业务获利,则其所提供的必非科技服务。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8》指出,金融科技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应用存在诸多风险与障碍。在你看来,金融科技业态应如何避免“以新技术之名,行套利之實”?

邱寒:当前,金融科技领域鱼龙混杂,各类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公司层出不穷。作为被服务对象的银行,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判断、甄别能力。

例如,目前仅智能风控领域,从业机构就已上千家,服务水平良莠不齐。这其中或为追逐风口,或为抢占赛道,甚至一些网贷平台因自知无法获得备案,进而“变身”为智能风控平台,输出风控服务,但实际多数对技术的投入非常薄弱。

对银行这类传统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对新技术缺乏足够了解,也缺乏了解技术的专业团队,无法对相应的服务提供方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筛选,易导致因过度追求价格而选错技术提供方而使自身业务效率、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挑战。

对此,建议银行加强自身技术能力及专业团队的建设,提升自身甄别能力。从监管层面,则应进行合理、有序的规范和约束,引导行业和机构健康、持续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看待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公司国际化的想法和布局?对这类公司的国际化布局有何建议?

邱寒:一方面,选择国际化战略是大势所趋,但并非易事。全球市场千姿百态,且金融是严监管行业,对我国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国际化绝非“中国模式”的简单复制,对不同地区监管环境、竞争格局、业务形态的理解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视自身情况选择最易切入、最易拓展业务的领域快速布局,同时加强团队的本地化建设,与当地监管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

嫁接何种新技术?

《财经国家周刊》: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正酣,在你看来,哪类技术未来或将最有前景?金融壹账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备受关注,目前已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邱寒:我认为,这四类技术在未来将是齐头并进的状态。在某项业务中,或有一种技术占据主导,其他三类业务作为辅助。可以这样比喻,“四种技术轮流当主角,但四者不可或缺”。

金融壹账通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主要在三个领域。

第一,在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微表情等生物识别技术方面,目前已有具体产品落地,且已荣获诸多奖项。对于零售银行业务而言,生物识别技术能够在远程服务时,通过多维度的生物特征识别客户个体,提升服务效率。除应用于银行账户开立、贷款申请、理财购买等前期业务场景,在后期的客户服务中都有所应用。同时,在多维度的识别模式下,人脸攻击、欺诈等行为发生的概率也将大大降低。

第二,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即自然语言处理。金融领域的产品、流程、审批等文档多且杂,利用该技术能够从中快速找到合适的内容,快速定位,进行推理分析,完成相应业务流程。

例如,在理财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由于记忆偏差或主观臆断,人为造成的销售误导不在少数。对此,在加马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金融壹账通研发了加马智能销售助手(eExpert),类似一个拥有“金融大脑”的智能音箱,由于背后建立了知识图谱,任何金融产品都可以秒级、实时进行解析。通过读取问题,从产品知识库中调取对应数据,完成产品介绍。如此一来,既可以保证准确无误,也可通过与产品库的直接对接解决了更新问题。

再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金融壹账通搭建了庞大的金融知识体系,即核心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在外呼和客服接听电话方面研发了多种形式的服务产品。

第三,在包括图像、视频等视觉方面开发业务解决方案,并已有产品投入应用。

例如,在车险领域,平安金融壹账通开发了线上车险定损服务,基于用户的个人信用、车辆数据等的多维度分析,针对部分出险情况,用户只对车辆受损部位拍摄后上传,即可快速在线定损,查看保金。

《财经国家周刊》:金融壹账通未来有何进一步规划?

邱寒:首先,从纵深方向,金融壹账通覆盖的金融机构将越来越多,由以银行为主逐渐向保险、证券、投资等多业务领域逐渐渗透。

其次,从横向来看,国际化布局将是接下来的重点战略之一。目前,金融壹账通已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分别设立分公司,并已在东南亚服务诸多金融机构;同时,在美国纽约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院也已走上正轨。下一步将持续加速国际化步伐,向全球输出中国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与能力。

猜你喜欢

金融科技服务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