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如何出海
2018-12-28刘俊卿陈少智
刘俊卿 陈少智
今年10月,在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总书记关注中医药事业发展,令中医药行业人士倍感鼓舞。每每提及中医药,如何传承与发展好这一中华文明瑰宝,让中医药走出去,走向世界,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关心的热点话题。
越来越流行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养生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中医药健康休闲产业园、养老养生机构、中医药健康旅游,举世瞩目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中医针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糖浆走红美国……
这些变化和情况无不说明,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正得到广泛的认同。
从另一方面看,中医药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化、国际化,也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打通人心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当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逾86个国家政府与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合作协议。另据行业内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地有30多万个中医诊所、数十万中医从业人员散布世界各地,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软实力
中医药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国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一名俄罗斯人在黑龙江五大连池的一家疗养院接受中医拔火罐治疗。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看来,中医药在促进中西方文明互鉴、维护人类健康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重要作用。将中医药传播到世界各地,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中医药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国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说道。
“打通人心,搭建载体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表示。在他看来,中医药的国际化需要用中医的情怀和精湛的医术打通人心,不断增强海外友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获得感,是中医药开展国际化的基础。
这一关键点有着现实而具体的需求。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健康鸿沟”依然是全球卫生治理的一大挑战,卫生研究预算不足成为一大难题。中医药成本低、简便灵验,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民众实现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因如此,近年来,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医药的价值,世界上对中医的认知度、认可度在不断提升。中医药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
徐安龙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介绍道,长期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搭建三座桥梁:搭建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桥梁,二是搭建民间中医和院校中医的桥梁,三是搭建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
“怎样搭建好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那就是用中医的大医精诚的精神去搭,用疗效去搭,唯有这样才能打通人心、获得支持。”徐安龙说,中医作为一种能够治愈疾病的医学体系,一种能够解除痛苦的治疗手段,最终必将会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也必将能冲破文化束缚和国界的限制而深入人心。
搭建平台
长期以来,中医药“走出去”处于“群众性、自发性”的状态。
中醫药在海外多以小型门诊部形式存在,病人、病种有限,医疗水平良莠不齐,缺少综合医院的支撑,更缺少成熟的中医临床教育体系,导致中医药在国外医疗体系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更不用说进入国外主流医学服务体系。
作为国内地方政府部门、中医药院校、大型公立中医医院、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中医药海外中心,也由此应运而生。这类中医药海外中心由国内外共同合作在海外建立,具有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文化交流等功能,是集服务、展示于一体的机构,也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方式。
“近年来,在国内外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笑频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与小型诊所相比,中医药海外中心的优势是一体化的。
一方面它拥有丰富的国内中医药资源和成功的服务模式,能够在医疗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诊疗服务,为当地民众提供更广阔的医疗资源,以切实的疗效赢得当地人民对中医药的认可和信任,树立起主流的中医药品牌。
另一方面,除了医疗、教育、科研的属性外,中医药海外中心还承担起文化交流的功能,在向当地民众宣传和展示中医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官方合作身份和主流中医药品牌效应,更好地调动各方资源,及时反馈当地中医医生执业、医保覆盖、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已有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实践来看,部分中医药海外中心已将立法列为合作的重要内容,如已经推动匈牙利、捷克等国中医药立法进程。
在任德权等国内专家看来,中医药海外中心是集中展示优秀中医药文化的平台,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不仅有助于合作双方机构之间、中医药人员与当地民众之间的联系,也吸引了相关政府部门、其他医教研机构、企业等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很好地发挥联结各方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推动其他方面的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
直面挑战
中医药加速“走出去”前景光明,一系列现有的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不断推进中,也需要注意一些困难和瓶颈。
目前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中医的行医范围还受到限制,对中药的使用限制则更是苛刻,难以大范围推广。而且由于立法规范限制,中医长期被排斥在当地主流医学之外,被当成“最后医疗选项”,发展空间受到局限。
不仅如此,从地域分布来看,作为主要对接平台的中医药海外中心,目前过于集中在欧洲和中东欧地区,亚洲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而且现有的海外中心之间发展也不均衡,一些海外中心发展比较缓慢,还存在规模偏小、功能单一的问题,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
在政策、法律制约之外,更大的困难在于资金。要知道,当前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建设还多由中医药院校、中医医院等筹集资金投入,少数海外中心的企业合作方也主要是以公益的心态参与,总体上投入比较有限,这使得在支撑海外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面上显得有些不足。即使是发展较好的中国-捷克中医药中心,同样也存在资金投入方面的困扰。
中医药海外中心承担着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任,是海外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发展的有效载体。王笑频告诉记者,“但面对困难,还需要在前期取得工作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探索实践,不断完善海外中心的体制机制,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中医药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在他看来,还需要以此为突破口,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协调并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推动海外中心所在国家以立法形式在中医医师执业资格、教育学历认可、中药产品准入、中医诊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等方面放宽对中医药服务及产品的准入限制,明确相应的标准,规范中医药服务行为。
大机遇与大作为
总体来看,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和爬坡阶段。各个海外中心所在国家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承担建设任务的国内单位和国外合作方也各不相同,至今还缺乏统一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和考核评估标准。各个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建设从人员、设施配置到服务功能等都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利于形成统一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品牌并发挥整体效应。
对此,不少专家提出,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将中医药合作纳入与相关国家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传统医药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在传统医学领域的资格、标准互认;
另一方面,要充分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建设。针对前期布点的不足,以尚未布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方向,兼顾区域之间的平衡,完善海外中心布局。
同时,在人才层面,还需要从不同层面和途径,培养一批中医药功底扎实、外语运用熟练、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分批派遣至中医药海外中心承担日常的医教研等方面工作。聘请有国际合作交流经验及影响力的中医药专家,对海外中心的业务和发展进行指导;加快海外中心中医人才本土化步伐;积极开展当地中医药人员的培训、考核、评审活动,探索名师传承的海外模式。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任启亮认为,还应该充分发挥海外华人社会的独特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的中医诊所也有万余家,华侨华人中医药的从业者也有二三十万人,这些中医药诊所连接着各国的广大民众和患者,是推广和宣介中医药最为直接和基础的力量。
此外,有专家认为,还可以采用联合会等形式,适时成立由中医药海外中心共同参与发起的行业联盟组织。通过联合,充分发挥各个海外中心的资源优势,团结、联合各方力量。
在共同推进中医药海外中心的规范、健康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海外中心之间的协作,联合开展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实施充分发挥中医药海外中心的整体效应也尤为重要。
“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强与当地中医药行业组织的联系、协作,充分发挥例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作用,共同推动相关国家建立统一的中医药相关国际标准,帮助当地中医药的规范、健康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書记谷晓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