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自然观与绘画意念研究
2018-12-28赵虹
赵虹
摘 要:中国写意花鸟画艺术,是一个与“道”同体的秩序中的产物。在这个与道同体的创作过程中,大自然的情趣与精神,便成为人类创造的感性直觉形态。所以说艺术家自己的精神与灵魂,是一个理想化、具有浪漫色彩的意象世界。
关键词:自然观;绘画意念;寄景抒情;情趣与精神
中国画艺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画家的主观意念在绘画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景抒情是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好的国画作品必然是将自然观与画家的思想意念紧密结合的产物。
自开天辟地以来,人与自然作为宇宙的主要因素就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因为有自然才有生存的可能,自然因为有人的存在而体现出它的价值。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当然也存在冲突,曲折往复,展现出绚丽的思想情感及深刻的精神内涵,让这个世界丰富多彩。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是艺术家所关注的一个问题。人的自然意识是中国写意花鸟画意象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写意花鸟画作品中,展现出中国画家对宇宙自然有着独到的认识和表现,他们在作品中表露出艺术的精髓——自然观,他们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融于作品之中。尤其山水画家在表现自然时,他们并不把自然作为描摹的对立的客体。而是把自己融于自然中,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组怪石,一只飞鸟,一缕輕云。他们表现的是自我情感,宇宙精神。他们在寻找自然与自我的契合点。他们极力在表现与自然精神合二为一的自我,表现自我与宇宙精神的冥合。因此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意象就是表现水之活力,山之灵气,表现景物与人的溶解与沟通。画者的情感化作景物的魂灵而获得新生。“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唐志契)形象的表达出景与人相互交融的神奇境界。“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为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已异”。 这是宋代画家罗大纪的绘画笔记,记录了此时画家与自然已紧密相融,出神入化的创作精神。以人的生命情感去感悟宇宙万物的精神,这就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意象精髓。在中国写意花鸟画中,人在通过自然物象表达情感时,总是力求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通过画面景物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愫。正如:“龙眠独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所谓画外之意,象外之旨。陆治在《云峰林谷图》中题道“屏间雪练空中落,天外云峰阙处明。时听朗吟林谷应,仓崖疑是卧游人”。倪瓒的《设色雨后空林图》:“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流泉。因寻陆羽幽栖去,独听钟声思惘然。”画中处处有人的影子,但是却只见景没有人。画家的情感融会于大自然的河流中,幻化成宇宙之灵魂。人的声音融入自然的山谷之中,在呐喊,在鸣响。它是宇宙的世界,人类灵魂的世界,这就是渗透着宇宙精神的中国写意花鸟画意象美。
中国写意花鸟画寄景抒情,追求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意象说明:人与自然精神沟通,艺术形象与人的心灵息息相关,人的精神与宇宙精神融为一体。中国写意花鸟画展现给人的是一个纯美的自然世界,是一首唯美的生命赞歌。
中国写意花鸟画的主题,如果仅限于描绘大自然的花鸟、山水、湖石,那就太低级幼稚了。有着上千年文化传统的这一画种是不可小觑的。
中国写意花鸟画的主题意念在本质上,是表现自然万物在一定机缘中,以“气”为主体,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人类的喜怒哀乐于自然的生机意趣紧密相连,所以艺术家在创作时必须将自然意趣与人类神思紧密相连。也就是说,花鸟画的主题,在本质上,是依托自然万物的灵气,表达审美主体的思想情感,从而对自然万物进行以表达精神为内涵的再创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审美再创造,中国写意花鸟画家们才能再现他们心灵中的“小宇宙”。
《庄子·逍遥游》中曾说:天地动荡着的气,犹如野马在奔驰,天地间呼应着的气,犹如高天卷起尘沙呼啸的狂风。具有如此巨大力量的气,贯穿在天下万物中,使形态特殊的万物,在受“道”的制约方面,显示出一致性。于是大自然的一鸟一石,淋漓尽致的表现着自然宇宙的奥妙。这就是中国画美学中所谓的“小中见大”“以小观大”的哲学本源。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经过拟人处理,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审美意韵,通过这种方式,这些小小的东西具有了相当博大的气势与气象。并可以托物明志,借物喻他。
清代花鸟画家吴昌硕在“得苔纸醉后画梅”中说“三年学画梅,颇具吃墨量。醉来气益壮,吐向苔纸上。浪贻观者笑,酒与花同酿。法与草圣传,气夺天池放。”极力主张画是画家真性情的表露,是画家生命力的写照。
也可以说,中国写意花鸟画艺术,是一个与“道”同体的秩序中的产物。在这个与道同体的创作过程中,大自然的情趣与精神,变成为人类创造的感性直觉形态。所以说艺术家自己的精神与灵魂,是一个理想化、具有浪漫色彩的意象世界。
由此可见中国画的自然观离不开艺术家的精神与文化修养,艺术家的思想、气度、学识决定着艺术作品品味的高低。将自然观与画家的思想意念融合为一是每一个中国画家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程至的著,《绘画·美学·禅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2]何怀硕著,《大师的心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3]傅京生著,《中国写意花鸟画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4]陈世宁著,《中西绘画形神观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