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雅明技术理论看安东尼奥尼影片《放大》的意蕴
2018-12-28惠潇
惠潇
摘要:技术理论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该理论涉及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也渗透在本雅明美学思想的各个领域。从电影、摄影等现代艺术切入,本雅明详细阐述了技术时代的人、艺术作品、城市等要素及其之间的紧密关联。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影片《放大》中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对话简洁,寓意深邃,关注现代社会,更关注社会里人的生存状况。透过影片,可以看到导演对技术时代现实与梦幻、繁荣与虚空、人的现世困境等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本雅明 技术 《放大》 震惊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162-02
一、对摄影技术的展现
《放大》的主人公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师,影片开始,是沉迷于相机镜头的主人公托马斯和镜头之下浓妆艳抹、奇装异服的女性模特。布景、道具、光线……一切都井然有序,但在托马斯和模特的眼睛与表情里,写满了疏离和冷漠,彼此都是“摄影技术”统治下的机器与程序。模特机械地扭动着年轻的身体,托马斯紧握相机,命令她们变换造型,以便从各个角度抓拍。本雅明将现代摄影和电影作为现代艺术的典型代表,它们依赖于照相术、摄影术背后的视听技术、后期画面合成技术等的发展形成自身,并开拓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利奥塔在早期著作中将话语的东西和图像的东西作了较为系统的区分。在他看来,电影是组合式的,这不仅是因为它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密切地关联着一定的技术设备,而且把技术设备用作一种引人注意的工具来沟通、联结艺术家、作品、观众之间的联系”[1]。技术的快速、高效,使得现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更具有普通商品的特性,艺术作品成为现代技术掌控下更多人工干预,在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一种标准化、模式化的产品,这改变了人们对原有艺术的看法。《放大》就在深刻地展现这种摄影艺术的诞生过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交通越来越便捷,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让人始料未及,这些五花八门的事物的出现,成功地吸引了大众眼球,利用科技的给予,人们并不思考,并不企图控制什么,只是机械地创作艺术、消费艺术。
“1880年以后的摄影师致力于通过各式各样的修描、润饰艺术来模仿灵韵,特别是通过所谓的胶印法,他们依靠提高照明度来征服黑暗,却消灭了图片中的灵韵,同样日益明显的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异化也从现实中驱逐了灵韵。因而一种灰暗的调子在艺术的名义下开始成为时尚,就像青春样式表现的那样。虽然采用昏暗的光线,但姿势却越来越刻意地摆布,这种僵硬的表现形式充分暴露了这一代摄影家面对机械技术时的软弱无能”[2]。在托马斯的公寓里,模特、置景、拍摄,一切井然有序,在他对模特的苛责中,是他对摄影机的不信任,是艺术“灵韵”消失后艺术家再难坚守自身情感和品性独一性的危机。人们获得亲密观赏、大量创作或者永远收藏艺术作品的便捷途径,而这也恰恰削弱了人的独特性。物质社会的来临,对人的定义,取决于人所拥有的东西,而当每个人可以拥有的东西越来越相似和同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模糊。影片绝不仅仅展现摄影艺术的产生过程,更重要的是关心技术对于艺术、对于人的情感世界的改变与震动。
二、电影带来“震惊”体验
《放大》讲述了摄影师托马斯在伦敦街头闲逛,行至一处公园,随意地偷拍了一对情人约会的照片。被发现后,照片上的女子拼命地想要得到这些底片,引起托马斯的怀疑,托马斯把照片不断放大,却在照片上看到了一具尸体和一个拿着枪的人。他坚信这是一起谋杀案的证据,并想根据这些照片揭露这起谋杀,但最终却一无所获,自己反而陷入一片生存的迷茫之中。托马斯原来坚信技术发明,如照相术能够使他获得和征服现实,因而沉迷其中。后来他终于发现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对后者所产生的幻觉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技术手段总是热衷于制造艺术作品的摹刻版,这轻而易举的事情,容易激发收藏者的快感,然而被无限复制的印刷品、影像资料还是有别于本初的形象。与原像紧密关联的是本真性、独特性与持久性,复制影像则短暂无常,充满虚假性,容易不被珍惜和损坏。
托马斯无意闯入一场摇滚演唱会,听众们都在被麻痹的音乐快感中,极力释放着自己。在现代文化的“震惊”体验中,人们关注的更多是当下的乐趣,不再是艺术自身是否深刻,是否纯真,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时空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直到‘此时此刻成为影像的一部分——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韵了”[3]。本雅明将“灵韵”定义为“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体现出本雅明在技术复制时代到来后对传统艺术独特性、唯一性的怀念和追忆以及对现代人的内心宁静丧失的担忧和焦虑。演唱会中,歌手将一把摔碎的吉他抛向人群,引起众人哄抢,托马斯不由自主地混入人群,参与这个滑稽的游戏。技术手段将原有的艺术审美方式完全打破,人们很难再聚精会神,展开联想地去艺术欣赏,凝神静观的这种专注已经不合时宜,技术的力量对艺术形成强大的冲击,对艺术本质的嬗变发挥着作用。被摄影机记录、定格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吗?托马斯想要介入真相,想要获得摄影艺术的真谛,但他能触到的却是一个充满疑惑、虚假的世界,他能握住的只是一些冰冷的、凝固的虚影。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远离了“灵韵”,只能获取一次次的“震惊”体验,谋杀案就是“震惊”体验极端的表达,真相被淹没在繁琐、杂芜的图象世界中,失去了判断力和真正的审美感知。此时,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技术的产物,都是可以复制的,包括人类自身以及附庸于人类的情感和理性。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爱情,司空见惯的死亡、背叛、沉沦。人前所未有的聚拢,靠近彼此,却又前所未有的疏离。
三、对现代性弊端的揭示
影片中有大量杂乱无章的镜头,有对摇滚乐、时装、毒品、性等时代元素的充分展现,人们在纸醉金迷的都市中醉生梦死。在工业文明之前,人群的聚集多是有血缘关系或有一定社会联系的人来组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人群往往来自四面八方,人与人之间互相认识,借助于现代交通的便捷聚集到一起,在城市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和谐共处,这种心理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技术理论同样适用于城市的构建,高楼大厦、快餐店、公路系统、旅馆和商店迅速蔓延,这种机械模仿,衍生出冰冷、整齐的玻璃世界。人们穿梭其中,如同兽类,在高大茂密的森林中迷失自我,找不到出路。“这些敏于算计的都市人越来越表现出克制、冷漠、千篇一律的退隐状态,人们的分明个性在不断地消失。而且,都市中物质文化的主宰,都市中压倒性的劳动分工使个人越来越孤立。劳动分工要求个人只能专注于某一方面,显然,这种专业化趋势只能导致个体人性上的不完善,面对着都市琐细而复杂的组织,个人仅仅是都市机器的齿轮。都市基本上是一个异化和非人格化的场所”[4]。城市中“光韵”消失,真实被虚假、模拟的形象与物品替代,人们身临其境,却在海市蜃楼般的城市中怅然若失。同时,伴随着技术复制下城市的发展,城市的面貌和功能越来越相似,人们要找到名副其实的城市独特性就更加困难。没有独特的城市文化,只有千篇一律的系统。道路,像电子芯片,布满密密麻麻的路径,只是被操縱的机械。
《放大》并不着重叙述一个故事,而多景式展现“真相”消失之后托马斯对它的寻找和现代人普遍的精神迷失状态。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的简单的存在状态上的在,是人可以达到并领悟于心的本质存在。简单的存在状态,让人们失去了本质的存在,人云亦云,没有目标,受制于他人,恪守本分,浑浑噩噩,保持着中性,压制着差异。这不得不说是技术复制带来的人的独特性的消失。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交通越来越便捷,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让人始料未及,人们趋之若鹜进入城市,但是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城市的便利,利用科技的给予,并不思考什么,于是城市化进程一步步加深,人口越来越大聚居在一定范围。越是热闹的区域,却越是情感的荒芜。
安东尼奥尼的影片《放大》,用艺术的语言关注现代社会,关怀现实人生,充满了哲学的厚重感,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1]田兆耀.电影美学与文化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M].许绮玲,林志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4]汪民安.现代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