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歌大作为
2018-12-28巩孺萍
著名诗人金波先生每次谈到自己的创作,总是念念不忘母亲在他小时候唱的儿歌:“秋风起/天气变/一个针/一条线/急得俺娘一头汗/娘啊娘,这么忙/我给我儿做衣裳/娘受累/不打紧/等儿长大多孝顺。”他说,这是他精神成长的起点。
儿歌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文学样式,在孩子还不懂得文学是什么的时候,儿歌正是以它明快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吸引着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喜欢听儿歌,因为它的节奏和母亲心跳的频率相仿,能够带给孩子安全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婴儿很容易在母亲的摇篮曲中很快入眠的原因。同时,儿歌语言简洁、朴素,韵律感强,对儿童语言的启蒙很有帮助。
儿歌虽然看似简单,但并不好写。可是一旦儿歌写好,对儿童诗歌的创作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儿歌可以锤炼儿童诗的语言
儿歌和诗歌不同,字数和格式都有严格要求,而且必须要押韵。作者在写儿歌时,要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情达意,因此不得不在每个字上仔细斟酌,既要儿童听得懂,还要让他们感兴趣。比如著名儿童诗人金近先生的儿歌《长板凳》:“长板凳/做轮船/大家坐/坐得满/嘟嘟嘟/开到大海边。”整首儿歌只有20个字,却表现了一群小朋友挤在一条长板凳上“开轮船”的有趣情景。仔细推敲,我们很难为这首儿歌加一个字,也很难为它减一个字,作家对语言的锤炼可见一斑。
另外,儿歌要求语言浅白、口语化,以利于儿童传唱。因此,儿歌作家在创作中尽量用最简明的文字组织语言,这也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装饰语、书面语在儿歌中很少使用,使得儿歌中的每一个文字不得不担当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儿歌也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干货”。
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首优秀的儿童诗歌。只要在文字上稍微加点“料”, 儿歌即可变身为儿童诗。比如金近先生的儿歌《长板凳》,我们可以尝试着将它改成儿童诗:“长长的板凳/可否變成大大的轮船/载着我和小伙伴/在海上看浪花飞卷/在海上看海鸥盘旋……”诗歌比儿歌增加了一些文字,但意思没有变,只需要在意境上稍微做一些延展。
二、儿歌可以增加儿童诗的情趣
前面提到,儿歌语言浅显、朴素,那么如何吸引儿童呢?靠的就是它的趣味性。儿歌正是用儿童情趣弥补了语言和文字的限制,让它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儿童情趣来源于儿童生活,儿歌作者正是深入观察儿童的一举一动,将之融进创作中,让儿歌具有生活气息,也更有人文关怀。
比如圣野先生的《扮老公公》:“老公公/出来了/白胡子/白眉毛/点点头/弯弯腰/滑一滑/摔一跤/一摸胡子掉下了/乐得大家哈哈笑。”小孩子都喜欢模仿大人的样子,觉得很好玩。这首儿歌描写了一个孩子试图模仿爷爷,学着爷爷弓背、点头,却不小心摔了跤,露出了本来面目的有趣情景。儿歌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可见作者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
此外,儿歌创作中要注重动作描写。比如上面这首《扮老公公》,就用了一连串的动词:“点头、弯腰、滑、摔、摸”,这些动词支撑起了整首儿歌的骨架,成为作品成功的重要元素。
儿歌要有趣,儿童诗同样如此。一位成熟的儿歌作家,在创作和构思儿歌时,趣味性常常放在首位。因此,常写儿歌,对训练和捕捉儿童情趣、创作儿童诗极有帮助。
三、儿歌可以训练儿童写诗的韵律
在中国一些著名的儿童诗人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些以写儿歌起步的诗人,他们的儿童诗往往注重押韵,朗朗上口。即便是他们写的一些不押韵的诗歌,读起来依然很有节奏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写作是一种习惯。如果习惯了押韵,那么在写作中就不由自主地按照韵律的规范要求自己。
儿童诗需不需要押韵?有人说要,有人则反对,认为会影响创作自由。当然,我们不能用是否押韵来评价一首诗歌的好坏。但笔者认为,对于儿童诗来说,倘若能够押韵,将更加有利于儿童记诵。诗歌的韵律可以让文字充满音乐性,让人读起来快乐,这不仅符合儿童阅读的规律,更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标志。
让儿童从小大量地诵读儿歌,可以培养他们的韵律感,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为他们将来从事有韵律的诗歌的创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一位老师曾经问我,怎样让学生写诗有韵律?我告诉她,没有别的办法,让他们从一年级开始读儿歌。后来,这位老师兴奋地告诉我,她原来以为儿童诗教育应该从高年级开始,现在发现错了,她已经向校长申请从低年级开始教。
儿歌是儿童诗歌的一种,更适合低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因此,从事儿童诗教育不能忽略儿歌的作用,它是诗歌教育的基础和有力抓手。小儿歌,大作为。充分挖掘儿歌对儿童的启蒙引导作用,不仅对儿童诗教育,更对语文教学和儿童天性的开发有着深远的意义。
(巩孺萍,著名儿童诗人,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