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优化提升

2018-12-28杨晓莉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文文本

杨晓莉

一、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关注课前阅读方法的优化

小学生自身还处于一种基础的学习期,阅读的能力本就相对较弱,教师对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该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落脚,让他们有法可依,有形可仿。语文阅读能力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体现在字词句篇的学习上。那么在学生进行阅读预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些量化的阅读任务的分解及布置,进行阅读方法上的具体指导及引领,让学生在课前多次地读文本、学文本、思考文本,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阅读能力。

比如字与词的学习。拿到一篇新的课文以后,学生的第一次阅读非常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在第一次接触文本时就用笔进行圈画的好习惯,同时指导学生在第一次文本阅读时宜慢不宜快,一字一字地读,一句一句地看,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学会用圆圈或是三角的符号标记出来,遇到有疑惑的或难以理解的词语,要懂得用直线或是问号标记下来,而不是敷衍了事。同时,针对第一次阅读时遇到的字与词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课后的生字,查阅《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解决字音、字义、词义的问题,重要生字读音要在对应的生字上进行标记,重要词语的意思要在对应的词语边上写一写,同时,把特别难理解的重点词语放在课文的语句中多读几遍,试着自己再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并且写一写。这样细致地阅读,学生对于字与词的掌握就会很牢固。

在字与词的阅读学习完成以后,让学生再次读一读文本,边读边思考,这篇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分成几个部分来写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看一看文本的体裁,思考文本是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还是根据方位顺序来写的等等,可以自己先试着分分段,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参考手边的一些资料,看看自己思考的部分,与参考资料有多少是吻合的。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在课文的相应段落部位简单地写一写体会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课前阅读思考能力。

为了保证课前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不仅要指导他们进行思考性的、圈画批注式的阅读,还要关注学生对文本出声的朗读。文不通则词不顺,文不熟则义难解,让学生学会读、乐意读,也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课前读文本,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读通读顺即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布置他们对着镜子进行朗读,还可以请爸爸妈妈用手机录音,进行矫正性的朗读,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是认为比较难读的段落进行多次朗读。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前设计一个“我读我精彩”的朗读环节,让学生的朗读有展示的空间与舞台,这样一来,学生自然愿意多读几遍,愿意多看几遍。课前指导的关键在于以“趣”引路,以“实”落脚。

二、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落实课堂阅读方式的优化

1.课堂阅读的方式,需要个性化阅读与集体阅读的紧密融合。课堂的阅读学习活动,既要有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更要有全班集体阅读的氛围。

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如何做到有效,首要的就是学生要学得有目的,学得主动,学得有成效。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学生的阅读成效自然会很明显。比如说,在教学《小草与大树》一文时,老师可以进行这样的个性阅读指导设计:“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仔细地读一读这篇课文,从课文的第1自然段开始,把你认为勃朗特三姐妹能够从小草长成大树原因的语句用直线画下来,把你认为最能够说明其中原因的关键词用三角符号标注出来,认真地读好每一个段落,用心地思考每一句话,同时,把你读这句话或是这段话的感受用简单的一个词或是一个句子在旁边做上批注。”这样的阅读指导就比较具体,读什么,如何读,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思考,并且把思考的痕迹留下来,学生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明确了阅读的目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的效果会很好,而且也便于老师量化学生个性阅读的效果。而集体性阅读氛围的创设,主要是要关注学生以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构建问题,要让学生在这个小团队中有说话的权利,有交流的欲望,有展示的平台,小伙伴们可以一起说自己的学习收获,一起交流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教师要协助小组学生分好工,学会交流与展示的方法,学生在集体阅读的时候,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集体阅读的成效才会最大化。无论是个性化的阅读,还是集体阅读,教师的具体指导不可或缺。

2.课堂阅读的方式,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精讲点拨的有机结合。课堂的阅读成效,首先是基于学生的独立阅读与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与思考的关键,就是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空间及适当的阅读自由。比如在课堂学习时,明确了阅读的目标后,就要留下足够的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时间,不要过多地纠缠于师生间所谓的“一问一答”式的分裂文本的阅读,不要让班级中大部分的学生成為“沉默的大多数”。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思考的空间及自由,他们可以静静地读,默默地想,自由地写,这样的阅读,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阅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也才会乐于学,积极地学,这样的学,也才会有思考、有收获。

当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老师这个课堂中首席的指导作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有阅读的空间、阅读的自由,不代表是放任自流,平平而读,浅浅而读。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当学生的阅读遇到瓶颈之时,老师能够恰当地点拨,让学生走进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之中;当学生的阅读处于一个比较浅显的层次时,老师能够用高于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眼界去引领,拨云见日,答疑解惑,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感悟文字之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想要阐述的要义。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同学”,更要做学生学习上的“明师”与“导师”。

3.课堂阅读的方式,需要目标性阅读与迁移性阅读的无缝对接。课本的体系很清晰,每一个单元学习内容的编排都比较集中于一个主题,比如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就是以“爱国”为主题,把《我们爱你啊,中国》 《郑成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古诗两首》等几篇文章汇总在一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目标性明确的阅读,读懂文本,品透文本,理解关键的字词或是段落。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中指向性明确的目标性阅读,就像是初学书法的人所要经过的模仿练习阶段,通过老师的指导,他们懂得了如何去品词析句,懂得欣赏文本中遣词造句的巧妙。但是如果让学生始终只像个书法的初学者一样,日日局限于模仿学习,则远远不够,长此下去,也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减,离阅读能力的提升之路越来越远。

课堂中的阅读教学的活动,教师要懂得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迁移性阅读。还是以上述“爱国”主题的课文为例,老师可以在课堂的阅读活动中,穿插进《同步阅读》中精选的爱国题材的文章进行阅读,也可以在电脑课件上链接上有關歌唱祖国的歌曲来进行欣赏。当然,还可以布置学生进行有关爱国文章的搜集与分享,让学生在课堂中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课堂中所学,进行适当的迁移性的创作。如果说,目标性的阅读是学之有法,那么,通过有效的迁移性阅读,则不仅是学其法,更是用其法,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在有效的迁移中得到提升,这样的无缝对接,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着重课外拓展阅读的优化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很大的阅读量去支撑,而丰富学生的阅读量,重点在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

优化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还要着眼于课本这个阅读载体,要在课堂的文本学习时,引导学生进行一篇带多篇、一文带多文的有效拓展阅读,比如,学过《负荆请罪》一文后,就可以精选一些小剧本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懂得剧本与普通文本的区别,知道剧本的创作模式与其他文本的不同。再比如,学完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后,可以链接历史上的卧薪尝胆、胯下之辱等故事进行阅读。在课堂中学完课文后,把同样题材、同样主题的课外阅读文本推荐给学生,他们大多会乐于去看,也乐于去阅读学习,这样,不仅加大了他们的阅读量,也把课堂中所学的阅读之法做了有效的迁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丰富的阅读中,就会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

如果仅仅是一文带多文,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所需要的阅读量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去优化他们的课外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还可以进行一文带多本的阅读,比如,在学习了《海伦·凯勒》一课后,推荐学生进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贝多芬的故事》等名人励志故事的阅读;在学习了《盘古开天地》 《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以后,推荐学生去读一读《山海经》 《中国神话故事》;在学习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后,推荐学生去读一读《唐诗三百首》中“诗仙”李白的诗,去读一读“诗圣”杜甫的诗。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班级中不定期地开展“读书会”活动,让学生进行阅读的交流与展示,学生阅读后会有感受,有了感受就需要一个平台让他们去分享,慢慢地,学生就会变得乐读、乐说、乐分享。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到课外,再从课外回到课内,就会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的阅读循环平台,阅读的能力自然会有提升。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宋跳小学)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