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心理学原理探究护理本科生仁爱动机规律的质性研究

2018-12-28周家梅江智霞

重庆医学 2018年34期
关键词:仁爱受访者培育

周家梅,江智霞,刘 竹,吴 琼,何 琼,周 静,邵 星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 563003)

中国儒家“仁爱”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伦思想。近年来,国内护理人文教育工作者强调医学教育包括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介入,涉及护理本科生(以下简称护生)身心调控及与社会的和谐,而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目前鲜见研究者结合心理学对护生仁爱动机规律进行探究[1-2]。行为转变规律是以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基于人的实际需求与行为变化过程,重塑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曲巍等[3]指出医学人文教育的起点始于新生入学之时,而第一学年护生是角色适应、心理转换、仁爱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仁爱理念、践行仁爱行为的生力军,正确引导护生的医学仁学方向,是高等医学教育的职责所在。因此,本研究结合心理学原理对护生仁爱行为培育前、后进行跟踪访谈,从而探讨第一学年护生仁爱动机规律,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贵州省某医学院校2015年9月入校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实施仁爱行为培育前、后两个时间段进行跟踪访谈。纳入标准:2015级护生;自愿参与并签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未全程参与仁爱行为培育。研究样本量以访谈所得的资料重复、不再有新的主题出现,内容达到饱和为标准。最终访谈对象为2015级护理本科生共11人,依次编号N1~N11。男生2人,女生9人;年龄18~20岁。

1.2 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护生进行面对面深入访谈以收集资料。研究者经过专业培训后,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拟定访谈提纲,结合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后最终确定访谈提纲。访谈开始前向受访护生讲明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并承诺保密,获得同意后采取不记名方式对护生进行访谈并且同步录音。研究者创造安静、安全、轻松的交流环境,以受访者方便为原则。在不诱导的前提下鼓励护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每名护生访谈时间为20~30 min。

仁爱行为培育前期访谈以一个开放性问题:“你想象中的大学怎样?又期待怎样的大学氛围?”为引导进行。仁爱行为培育后期通过(1)你怎么看待和评价为期一年的仁爱行为实践培育;(2)通过系列的仁爱行为实践培育你有什么收获;(3)从你自身角度来说,哪种仁爱行为培育更能激发你的仁爱动机;(4)如要完善此仁爱行为培育方案,你有什么意见? 共6个提纲为主线进行。

1.2.2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由研究者对访谈中的录音进行逐字逐句整理,包含受访者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如表情、语音、语调、停顿等,表情及音调的抑扬顿挫采用田野笔记针对问题进行着重记录及对遗漏的细节进行补充。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4],仔细阅读所有访谈资料;提取重要陈述;对反复出现的表述、现象及事物进行排序、重组及分类编码;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辨别相似的观点,升华主题概念;返回参与者求证。然后研究者根据收集的资料重构主题,最终形成描述。

2 结 果

根据资料分析、归纳仁爱行为培育前、后期第一学年护生对仁爱行为培育的真实想法、需求及体验,前期提取4个主题:自我需求与期待、自我定位与认定、仁爱行为动力根源、仁爱行为培育需求。后期提取4个主题:自我成长体验、自我情感流露、自我行为反思、自我意见反馈。

2.1 自我需求与期待

2.1.1轻松、自由的校园环境 多数受访者表示渴望大学环境轻松、自由。有受访者希望大学生活能够感受到文学、艺术等气息,期待青春、朝气蓬勃的氛围,还能感受到归属感,像家一样的感觉。

2.1.2强烈、迫切的社交需求 多数受访者反馈希望在大学校园广结伙伴,获得友谊。有受访者希望每天能有几个好朋友一起吃饭、一起玩,像高中生活一样,愿意加入社团,多认识新朋友。

2.2 自我定位与认定

2.2.1自我评价 两名受访者表示自己是善良的人,小时候养的小鸟死掉都会哭。两名受访者表示自己没有爱心,因为从小就是留守儿童,除了亲人对自己好,其他感受不到什么,感觉别人的眼光都很冷漠,所以对身边的人就不会特别关心。

2.2.2缺乏主动性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缺乏主动性。一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想过和老师沟通,因为从小就有点不太敢靠近老师……既想得到老师关心,但是又害怕靠近老师。

2.3 仁爱行为动力根源

2.3.1亲情之爱 可能受我国几千年传统“仁者亲亲”的影响,11名护生均表示对自己父母有强烈的关怀之情。

2.3.2怜悯之情 可能受传统儒家“爱人如己”的熏陶,多数护生表示在生活中看到老弱病残会激起怜悯之心。3名受访者认为看到残疾人,就会觉得很可怜, 看到养老院、残障院老人及小孩的生活环境,就觉得他们真的很需要关心。

2.3.3教育之感 榜样示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久远的影响着历代华夏儿女的思想。部分护生表示老师从小就教育要给老弱病残让座,父母从小就教育怎么去关怀别人,看影视剧、公益广告也会激发仁爱之心。

2.3.4经历相似 多数护生表示相同经历的情绪体验能触发内心情感共鸣,激发自己的保护欲。当别人的经历和自己一样的时候,就会特别想去帮助他们,当看到一些人和事,就会想到自己的爸妈,感觉爸妈在烈日下劳作,自己很不忍心,非常触动。

2.4 仁爱行为培育需求

2.4.1表现强烈培育需求 11名受访者均表示仁爱行为培育很必要,作为医学生应具备善心。他们认为学护理肯定要具有仁爱思想和一颗善心,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将来对患者,甚至对小动物都应该具有善心。仁爱行为培育对年轻人比较重要,像现在社会上的碰瓷,就是缺乏仁爱方面的培育,接受仁爱培育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

2.4.2体验为主互动相伴 11名受访者均表示希望变传统培育模式为互动体验式培育。可以组队去养老院和孤儿院,可以参加社会团体活动,可以观看视频,或者感受临床中的真人真事。

2.5 自我成长体验

2.5.1收获了亲情友情 护生在培育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的可贵。通过仁爱行为培育,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激励同学们怎么去关心身边的人,懂得了亲情友情的可贵。通过拓展,让自己和同学之间的感情更深厚、更加了解彼此,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情意。

2.5.2领悟了护理价值 培育后护生对护理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3名受访者表示,通过观影和榜样激励让自己离临床更近了,了解发生在老师身边的事,知道医患之间应该怎样沟通,给自己提供了一些经验。经过老师的分享,觉得护理工作虽然累,但能在工作中意外的收获很多感动,对工作也多了一份期待。

2.6 自我情感流露

感动的氛围、场景、片段历历在目,护生流露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拓展特别让人想流泪,观影让好多同学泪流满面,从最开始不能接受这个专业,现在慢慢接受,甚至变得喜欢了。

2.7 自我行为反思

培育唤醒了护生以往与仁爱行为冲突的回忆,促进护生进一步的成长。一名护生表示:“培育后让我明白,我们的爱心不能单单对父母和亲人,对患者说话也不能急躁,因为他们都病了,医护人员给他们关爱,他们会好受一点”。另一名护生认为:“经过培育我感觉我性格发生了改变,我以前是个特别内向的孩子,一个人什么事情都不敢做,现在真的好了很多……我以前对学习特别迷茫,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通过培育,特别是临床老师的激励,我慢慢有了自己的目标,让我改变了很多”。

2.8 自我意见反馈

培育后的真实体验反作用于护生的真实需求,为进一步完善培育方案提供了依据。3名受访者希望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而不是一部分人参与,希望培训形式方面更考虑护生的参与度、认同度,不要太古板。

3 讨 论

3.1 设计需求为中心的引导方式及强化仁爱动机为目的的激励原则

心理学强调人在各阶段有不同心理需求[5], ANDREW等[6]研究证实满足学生需求有助于行为角色发挥,冯跃林等[7]赞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医德教育相关的内容。仁爱行为培育前期访谈,护生对大学新环境的期许及需求不尽相同。首先,从“需求层次论”分析,初次步入大学校园的护生“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较从前减弱,对校园物理层面需求增强,这对实现护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自我转变、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有一定的正向引导作用;其次,离开父母多年的庇佑来到新的环境,护生渴望友情的社会情感需求表现突出,渴望广交伙伴、获得友谊。因此,以“护生需求”为中心的引导可针对性强化护生的学习动机、了解护理内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强化护生尊重、包容的情感体验,树立护生的仁爱意识。

“动机”是激发个体实现行为目标的动力源泉,本研究发现,第一学年护生知识、情感、认知、信念差别大,对“仁爱”理解参差不齐,分析可能与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以亲情为纽带向外辐射的感情积淀有关,当护生远离父母初次踏入大学校园,扩大了护生内心对亲情的理解、珍视和重视;其次,护生对老弱病残等的怜悯不仅与生俱来,对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再次,从小父母、老师给予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其产生持续的良性刺激,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了护生的仁爱理念;最后,以往特殊的亲身经历产生的影响。与国外证实动机和目标导向的实践是实现预期学习结果的基石不谋而合[7],因此,强化仁爱动机为目的的激励原则是探寻护生仁爱行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

3.2 情绪唤醒及知觉刺激后的自我决策利于护生仁爱信念养成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存在密切关系[8],2013年英国将人文教育纳入到整个护理教育阶段,强调护生对未来角色的理解与领悟,培育护生关怀的人格倾向[9],黄春等[10]也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成效。心理学表明情绪可引导个体立即采取行动,心境可指导个体思考或沉思。后期访谈可知,护生经过一年培育表现出怜悯、感动、后悔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与心境,与国外学者对人文关怀的情感文化研究结果相近,证明有效、分阶段、系统的仁爱行为培育养成了护生感悟“仁”内涵与外延的能力,情绪唤醒把护生过去记忆中与“仁爱”相关的状态归属于现阶段同一个“我”中,将护生过去各部分经历与“仁爱”进行连接、筛选、归类,意识转变渐渐地影响本能反应应对;每个意识上的变化又引起护生情绪上的波动,从而将培育中的益处与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鉴别,使护生不断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肯定。

知觉指个体为了给自己所处的环境赋予意义,组织、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5],由于培育中注重仁爱氛围烘托、仁爱情景再现、仁爱实践体验,强调“感中悟-悟中学-学中做-做中感”的循环往复,培育过程重视现代护理人文素养与深层传统文化内涵、行为训练与实践价值相结合(图1)。从访谈结果可知,第一学年护生对护理仁爱、职业道德等概念较模糊,通过培育护生感知了护理的内涵、关怀的力量、收获了友谊与亲情、通过自我反思及自我承诺,刺激了护生视觉感官的“隔远印象”和实践行动中的“在地印象”,引发护生自我承诺、促使护生内心情感自然欲求转化为对他人的关爱。自我认定和决策成为护生践行仁爱的持续动力和坚守的行为准则,有利于护生仁爱信念的养成。

图1 护理本科生体验式仁爱行为循环图

3.3 自我意愿及需求呈现后的反馈刺激利于护生仁爱行为养成

本研究表明:仁爱行为培育易受认知与环境、生理与精神需求、时间与空间等影响(如图2),导致仁爱行为展现弱化,护生会根据自己所体验到的情绪、心境提出反馈意见、实际需求等,以此来作为自我表层与深层行为展现的依据,与国外学者验证学习反馈感受性研究类似[12]。因此,应重视护生在培育过程中的感觉记忆、心理拟想和实际需求,针对护生自身成长与收获,及时反馈护生未满足的心理需求,以此作为进一步仁爱行为强化的新动力源泉,促进护生仁爱价值观与关怀人格的养成。

图2 护理仁爱行为动力循环图

4 结 论

人本主义教育观提出教育需以激发学生的理想、兴趣为动机[12]。本研究反映护生对仁爱行为培育需求强烈,但成长各阶段需求不同,受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及理念熏陶等因素影响,护理教育者应根据心理学原理针对护生成长背景及规律、心理需求及体验探索积极有效、渐进连续的培育方式。通过心理学原理加强护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利用情感体验树立护生健康的人格,从而引导积极的价值取向,不仅契合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还对促进护生个体综合素质发展,形成共同的职业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仁爱受访者培育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