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与传统钉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对比分析*

2018-12-28赖子云李广海黄灏喻琴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35期
关键词:前路椎间发生率

赖子云 李广海 黄灏 喻琴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椎体疾病,脊髓型颈椎病(CSM)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患有CSM的患者可出现尿急、尿频、椎间无力及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1],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CSM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主要术式为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ACDF)。随着医用器械的发展,ACDF中使用的椎间融合装置从早期的钉板系统发展为椎间融合器,再发展为现在先进的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2]。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集固定、融合及支撑功能于一体,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以传统钉板系统为对照,观察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对CMS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本院就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通过影像学检查均被诊断为CMS;(2)保守治疗无效,均需行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3)椎管占位均≤3/4;(4)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颈椎管明显狭窄;(2)退行性或发育性椎管狭窄;(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4)不愿配合随访;(5)后韧带严重骨化。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方法 令所有患者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麻,切口开于颈右部侧横,切口长度不超过6 cm且不低于4 cm,进入颈椎前筋膜逐层分离,沿颈内脏鞘与血管鞘间进行分离。待椎体前部显露后,利用透视X线(C型臂)技术对患者病变节段进行确定,确认病变节段后将椎体钉置入相邻上下椎体处病变节段间隙,并在Caspar撑开器的辅助下,将椎间隙撑至适宜的距离,撑开后用咬骨钳(小号枪式)充分清除椎体前方堆积的骨赘致压物,解除颈椎压迫前,需要将增生的后纵韧带切除,并使得硬脊膜充分显露。完成上述操作后可以对植骨床进行处理,处理完毕根据患者椎间隙高度的不同选择合适尺度的装置开始置入:(1)观察组将合适配套的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置入患者椎间隙,通过透视观察其前缘是否与椎体前缘水平,后缘是否比椎体后缘低2~5 mm,然后沿系统给定的钉道将孔螺钉拧紧。(2)对照组将合适Centerpiece钉板系统置入患者椎间隙,透视观察植入深度应为距椎体前缘1~2 mm,距椎体后缘2~5 mm,并用长度合适的自攻钛钉固定。置入完毕后进行活动性检查,未有出血状况,插入引流管,使用生理盐水清洗、缝合切口。手术后第2天佩戴颈托进行适量活动,指导患者积极进行锻炼,恢复较好者可3周后除去颈托。两组手术主刀为同一主任医师。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分数(JOA评分)、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JOA评分判定:包括上肢、下肢运动功能、感觉、膀胱功能4各项目,0分为最低分,17分为最高分,分数越低功能障碍越明显[3-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龄(53.54±3.24)岁;平均体重(63.56±3.01)kg。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48±3.19)岁;平均体重(62.57±3.64)k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JOA评分对比 手术前两组JO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JOA评分对比[分,(x-±s)]

2.3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x-±s)

2.4 两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4例,发生率为9.76%;对照组发生12例,发生率为29.27%。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70,P<0.05)。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CMS)的主要病因是颈椎椎骨间发生退行性病变[5-6],从而导致连接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如椎体后缘的钩椎关节、骨刺增生、黄韧带钙化、后纵韧带骨化、肥厚椎间盘突出[7-8],以上病变的出现可以进一步造成脊髓缺血、受压,最终患者出现脊髓功能障碍的各种临床症状,所以CMS也是一种脊髓压迫症,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致残,9%~14%的患者因CMS而致残。在CMS的临床治疗中,最常应用的术式为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9-10]。应用钉板系统可以克服单纯植骨的诸多缺点[11-12],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患者在术后常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并且螺钉会出现松动、脱出、断裂的现象[13-14]。有研究报道,20%~67%的患者在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出现吞咽困难的并发症[15-16],大部分患者吞咽困难的症状会在后几个月内自行消失,小部分患者却并不能自主恢复[17-18]。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针对钉板系统产生术后并发症的设计缺陷,在颈椎生物力学指导下设计更合适的内置物,以降低患者行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其与传统钉板系统相比,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有诸多优势:(1)进行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置入前,无需取出原有内固定;(2)内置物具有初始稳定性,来源于其表面齿状结构的设计;(3)锁定头螺钉呈锥形,采用外/内成2.5°角,尾/头端成40°角的设计,螺钉锁定一步到位;(4)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的螺钉锁定界面安全牢固,稳固性远超有钉板系统的螺钉锁定;(5)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的固定板上的融合器与应力的校准于不同平面,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耐用性;(6)钛板与融合器二位一体,置入操作比钉板系统更为简便,并且不需要额外的校准过程;(7)由于传统的钉板系统的设计原因导致其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在术后会出现吞咽困难的并发症。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置入后对食管和椎前软组织的相互作用较小,可以较好地容纳于椎间隙[20]。

本研究从JOA评分、手术指标、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3个方面对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与传统钉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进行对比。从表1可见,手术后,两组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的改善提示采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的观察组和采用传统钉板系统对照组均可以改善CMS患者的神经功能,对CMS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说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确实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良好方法。且两种置入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是采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的观察组疗效更好。从表2可见,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方面不具有可比性,表明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在手术中并不会因为安装程序的不同而影响手术进度,在手术中的应用耗时与传统钉板系统无显著差异。且在无手术失误的前提下,两种手术方法术中出血量类似,也就是说患者在术中受到的损害类似。故两组手术方法手术指标无可比性。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的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4例,发生率为9.76%;采用传统钉板系统对照组发生12例,发生率为29.27%。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0,P<0.05)。相比于相关研究中报道的20%~67%吞咽困难发生率,传统钉板系统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并发症发生率在其区间内,采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的观察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降低。对患者术后恢复及手术体验有极大的改善,从患者自身感受方面体现了医学-心理-社会的医疗模式。本研究观察组选用的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可以减少置入物对食道的机械刺激,在椎间隙减压后也可以更加适配地容纳。软组织牵拉在术中受到影响较小的情况下,不同内置物对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的影响由内置物对食管及软组织刺激大小所决定,刺激越小,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越小。故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在降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相比于传统钉板系统而言,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JOA评分,并且可以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在拥有以上优点的同时,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在手术中的应用耗时不比传统顶板系统多,总体疗效更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前路椎间发生率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前路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腰间盘突出运用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腰椎间孔扩大成形在椎间孔镜技术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