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后偏瘫患者经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的预后评价

2018-12-28陈廷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4期
关键词:偏瘫中风康复训练

陈廷渠

临床现代医学领域近年来发现, 中医针灸技术可以使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局部血流、微循环状态得到显著改善, 使治疗效果更加理想[1]。本文分析中风后出现偏瘫症状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模式进行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74例中风后出现偏瘫症状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37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2例;年龄47~73岁, 平均年龄(56.8±6.5)岁;中风时间1~9个月,平均中风时间(3.1±2.2)个月;偏瘫发生时间1~6个月, 平均偏瘫发生时间(2.4±1.3)个月;上肢偏瘫13例, 下肢偏瘫24例;左侧偏瘫16例, 右侧偏瘫21例;治疗组男24例, 女13例;年龄47~78岁, 平均年龄(56.2±7.5)岁;中风时间1~9个月, 平均中风时间(3.5±3.1)个月;偏瘫发生时间1~7个月, 平均偏瘫发生时间(2.2±1.8)个月;上肢偏瘫11例,下肢偏瘫26例;左侧偏瘫17例, 右侧偏瘫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一采用康复训练模式进行干预。治疗组采用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如下。

1.2.1 康复训练方法 ① 运动训练:对于处于卧床治疗初期阶段的患者, 可以由其家属、护理人员一起帮助其进行肢体功能被动练习。根据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的具体情况, 尽可能早的鼓励其进行主动的运动训练, 以床上坐立、站立、自主步行等方式为主。② 刺激性训练: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认知程度、反应能力、语言水平等对其进行系统性的训练。由护理人员负责为其提供指示性卡片, 通过其对卡片内容所产生的本能反应、理解、描述, 对其认知、理解、语言能力做出相应的判断, 并采用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进行干预, 治疗时间在1个月以内。

1.2.2 针灸方法 选择人中、三阴交、内关3个穴位作为主穴, 下肢瘫痪的患者辅助选择足三里、秩边、环跳、承山、绝骨穴、阳陵泉等穴位, 上肢偏瘫的患者辅助选择肩井、肩髃、合谷、天宗、大椎、曲池等穴位。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留针时间30 min/次, 1次/d, 治疗总时间控制在1个月以内。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总分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和Barthel指数水平(总分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活动功能状态越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改善幅度>60%;有效:中风偏瘫症状减轻, 肢体功能有所恢复, 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改善幅度<60%, 但>30%;无效:中风偏瘫症状未减轻, 肢体功能存在明显异常, 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改善幅度<30%, 或病情加重, 或患者已经死亡[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1.9%高于对照组的7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水平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水平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Fugl-Meyer评分 Barthel指数对照组 37 治疗前 23.68±3.51 30.23±4.75治疗后 40.27±4.85a 38.16±5.42a t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16.856 6.693 P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0.05 <0.05治疗组 37 治疗前 24.16±3.85 31.08±4.37治疗后 58.94±5.02ab 48.72±5.04ab t2(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33.441 16.085 P2(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0.05 <0.05 t(两组治疗后比较) 16.270 8.679 P(两组治疗后比较) <0.05 <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仅有1例, 发生率为2.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6例, 发生率为16.2%,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45, P<0.05)。

2.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9.51±5.76)d, 治疗组住院时间为(23.06±4.13)d。治疗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6, P<0.05)。

3 讨论

偏瘫是临床上中风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具体指的是单侧肢体出现不可自控的活动失常状态[3,4]。通过早期治疗、康复训练可以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但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已经错过最佳时机, 导致终生残疾等不良事件的出现, 使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5,6]。在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的基础上, 实施中医针灸治疗, 可以使患者血流变学指标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使病灶局部的脑电波波率水平加快, 使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得到显著性提升[7,8]。对曲池、阳陵泉两穴位进行针刺, 可以使脑血管得到充分的扩张, 使局部的血流速度加快, 对脑供血状态进行调节。针刺三阴交主要可以达到健脾益血、调补肝肾的作用效果。针刺合谷穴可以起到疏风散表、升清降浊、宣泄中热的治疗作用[9]。

综上所述, 中风后出现偏瘫症状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模式进行干预, 能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 缩短干预时间,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使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偏瘫中风康复训练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