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12-28孙福刚陈雪莲周海文
孙福刚 陈雪莲 周海文
精神分裂症发生后, 患者常伴有攻击行为, 无论对其自身、亲友、医护人员还是社会群众, 都属于需要注意的潜在威胁, 而帮助患者改善精神症状、控制攻击行为是治疗重点[1]。此类患者治疗过程多予以抗精神病药物, 但对其攻击行为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分析了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将2017年8月~2018年4月收治的150例存在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病情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诊断标准相符;②患者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③患者有一定耐受能力,且无此次研究相关用药应用禁忌。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与常规组, 各75例。联合用药组中男30例, 女45例;年龄37~67岁, 平均年龄(52.1±5.1)岁;病程1~8年, 平均病程(3.9±1.4)年。常规组中男32例, 女43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51.3±5.5)岁;病程1~7年, 平均病程(3.7±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选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喹硫平(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1218)治疗, 用药方法:用药1次/d, 初始用药剂量100 mg, 用药后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注意控制最大用药剂量<750 mg/d,持续用药2个月。联合用药组选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用药方法: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用药剂量同对照组;丙戊酸镁(湖南湘中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537), 初始用药剂量0.5 mg, 用药后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注意控制最大用药剂量<1.5 g/d,持续用药2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患者用药前和用药1、4、8周时的症状变化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与记录, 分别采用PANSS以及MOAS评分进行评估, 分值越低表明获得的效果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PANSS评分比较 用药前, 两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4、8周, 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 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用药1、4、8周的PAN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MOAS评分比较 用药前, 两组患者MO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4、8周, 两组患者的MO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 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用药1、4、8周的MOAS评分分别为(7.1±2.0)、(4.5±1.3)和(2.2±0.8)分,均低于常规组的(8.4±2.1)、(6.6±1.8)和(4.0±1.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不同阶段PANSS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不同阶段PANS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用药前比较, aP<0.05;与常规组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用药前 用药1周 用药4周 用药8周联合用药组 75 85.2±10.4 63.8±7.5ab 49.7±5.3ab 33.4±3.8ab常规组 75 84.7±11.4 75.2±8.3a 60.9±7.1a 45.1±4.8a
表2 两组不同阶段MOAS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不同阶段MOA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用药前比较, aP<0.05;与常规组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用药前 用药1周 用药4周 用药8周联合用药组 75 9.6±2.8 7.1±2.0ab 4.5±1.3ab 2.2±0.8ab常规组 75 9.7±2.4 8.4±2.1a 6.6±1.8a 4.0±1.4a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目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疾病类型, 属重性心理疾病的一种, 主要特征是由多种症状组成的综合征,较常存在攻击行为, 使患者表现出容易冲动, 并常常通过肢体、言语等形式对物体、他人进行故意的破坏与伤害[2,3]。精神分裂症导致的患者存在攻击行为的几率比其他类型精神疾病更高, 病情具备一定的突发性, 很多情况下难以预测,无论是对公众群体还是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其治疗过程无疑增加了医护人员、家属的潜在风险, 因此, 帮助此类患者有效的控制、预防攻击行为, 是治疗过程的重点[4]。
受到近年来多方面压力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数量显著增长, 与之相关的治疗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关于此症的治疗, 临床多选择抗精神类药物予以治疗, 常用的有喹硫平、利培酮等。以喹硫平为例, 该药是精神疾病治疗过程常用药, 具备高效的镇定效用, 进入机体后能够有效阻断患者中枢神经中存在的5羟色胺与多巴胺D2受体, 帮助患者控制精神状态, 缓解临床症状[5]。但以往单纯应用抗精神类药物对患者存在的攻击行为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还需其他药物辅助。丙戊酸镁常用于癫痫的治疗, 是一种心境稳定类药物, 在应用后能够对中枢5-羟色胺水平予以抑制, 同时对γ-氨基丁酸(GABA)降解进行干扰, 促进GABA 转氨酶活性下降, 进而使脑内GABA水平上升, 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6-9]。不仅能够增强抗精神药物的效用, 还对患者阳性、阴性症状予以改善, 但由于应用该药有一定副作用, 常常以小剂量应用。
本研究显示, 用药1、4、8周, 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MOAS评分评分均呈下降趋势, 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用药1、4、8周的PANSS量表评分均低于常规组, 联合用药组用药1、4、8周的MOAS量表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了两药联合应用的价值和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采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安全性高, 且效果显著, 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精神症状, 控制攻击行为, 可以作为首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