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运动风险研究现状

2018-12-28林妍妍潘华山刘盛菲

科技视界 2018年29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运动体育

林妍妍 潘华山 刘盛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体育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和习惯、 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和健康知识的有效手段, 在民族体质的促进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社会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学生伤害事故及运动猝死频频发生,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运动的重要环节, 体育教学运动风险事故的发生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尤为明显。 体育伤害事故不仅给高校学生的生理、 心理和家庭带来痛苦和灾难, 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防止和控制公共体育教学中风险的发生, 并降低体育风险事故所成的损失, 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构建运动风险评价体系, 高等院校可以检测风险因素, 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从而达到控制运动风险的最终目的。

1 概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了全新的导向, 鼓励体育教师在充分把握课程性质、认真贯彻课程基本理念、 积极领悟课程设计思路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上好体育课。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教育的重要手段[1]。体育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风险总是伴随其中, 要求教学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应认识到风险的存在、识别风险并控制风险的发生。

1.1 运动风险的定义

风险,即可能发生的危险。 而运动风险,有学者提出两层含义, 广义上是指运动对人的健康、 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狭义的运动风险, 是指人在从事运动或相关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2]

具体到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或是高校运动风险,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苏玉凤[3]对大学生运动风险界定为, 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体育活动 (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 馆和其他体育教育教学设施内可能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危险, 主要表现为运动损伤、 诱发心血管等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赵洪亮[4]将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运动风险界定为:“在体育教学中,因场地、环境、个人因素和教学组织所造成的人身伤害的可能性”。 既包括急慢性损伤, 也包括因心源性、 脑源性和其它意外事件导致的伤残和死亡。 张君安[5]认为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身体伤害的风险, 具体的说就是学生在体育教学、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训练及比赛中, 由于各种因素或原因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的风险。 解亚萌[6]等认为大学生健身运动风险事件, 是指在学校内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教学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身心伤害后果的危险。 刘倩[7]将体育教学运动风险界定为, 在按照学校规定的体育教学时间、 体育教学地点、 实施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主客观环境的多变性、 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造成在校大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危险。

通过整理各位研究者的见解, 可以认为高等院校的运动风险是指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教学、 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训练及比赛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或原因,可能会发生身体伤害的风险。

1.2 运动风险的研究内容

运动风险的研究内容本质上就是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管理学的分支,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对风险事件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损失程度、 保障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 并选用最佳的风险应对的手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应对, 并对风险识别、 评价及应对做出效果评价,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8]。 研究者们对运动风险的研究中, 有些侧重于寻找学校体育或某一类运动的运动风险发生的影响因素, 也有研究某一因素对运动风险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有些研究侧重于运动风险应对,提出规避风险的措施建议与预防控制风险的策略,这些都是风险管理的理论性研究, 对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不能完全转化为实践活动。 目前较少有关于运动风险评价的具体方法、 详细流程、 科学指标的研究, 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 是实践活动中有效规避风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因此, 高校运动风险评价是未来研究的重要突破点, 是完善和发展高校运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运动风险的特征

运动风险的特征相关研究中都有所阐述, 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运动风险具有客观性, 运动风险的不确定性, 运动风险的损害性以及运动风险的可测性。

1.3.1 客观性

高校运动风险的发生具有客观性。 从运动风险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训练及比赛过程中, 运动风险的发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王波[9]提出体育活动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 意外损伤是运动风险的一种类型,参加体育活动时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会引起意外损伤, 这种意外损伤是由本身的内部因素决定的, 人们是无法消除的, 从宏观方面说明了此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即客观性。 刘晓军[2]认为运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有三个来源, 机体自身的固有风险、运动项目的固有风险、运动环境的固有风险,所以,可以采用防范措施防止或降低运动风险所导致的损失,但是不可能完全消除运动风险。

1.3.2 不确定性

运动风险的不确定性, 主要来源于机体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 以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变化所带了的不确定性。在教学和训练中的意外伤害,亦或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都不是事先能准确预知的, 运动风险可能随时发生,表明运动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因此,有学者将运动风险的不确定性称为“偶然性”或“随机性”[2]。

1.3.3 损害性

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运动中心血管事件、运动伤害事件等都属于运动风险, 不论是经济损失, 人身伤害, 甚至是生命威胁, 这些事件的发生对运动的参与者、 组织者以及学校的管理者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 即运动风险的损害性。 目前有许多研究把运动风险的损害性作为切入点研究运动风险,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运动风险的损害性对人的损害以及产生的经济损失。 侯柏晨等[10]以体育专业的教学与训练为例来说明运动损伤给学生和家庭带来的人身损害和经济损失。

1.3.4 可测性

运动风险的可测性,归因于运动风险形成内、外因的可测性。可测性是进行运动风险评价的前提,使运动风险的管控与规避成为可能[2]。运动风险的可测性,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规避运动风险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对运动风险发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 将运动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因此,也有学者将“可测性”称为“可控性”。

2 运动风险的评价

运动风险评价,是指判别、筛选诱发运动风险的各项因素,提出预防方案,并在运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损失结果给人们的生活、 生命、 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评价的过程运动风险评价包括对运动风险形成内因、 诱导外因以及损失结果的评价。 风险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识别风险主体面临的各种风险, 量化评价风险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确定风险主体承受风险的能力, 确定风险规避和控制的优先等级,制定风险规避对策[2]。

风险评价的方法与流程。要进行风险评价,首先应做好准备工作,确定风险评价的范围、评价目的,建立适当的风险主体结构和系统性的风险评价方法。 然后进行风险因素识别, 分析风险来源, 对风险因素进行归纳分类、 分析整理。 最后针对风险因素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并对风险管理的结果进行科学评价。

2.1 风险因素识别

高等院校运动风险的发生追根究底是由于风险意识缺乏, 许多学者运动风险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整合这些研究可以把高校运动风险因素大致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 教师和学校管理三个方面, 客观因素主要是运动场地、器材设施、天气环境和运动项目特点。 虽然运动风险因素可以具体分类, 但各种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风险事件发生往往是各因素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的结果。

2.1.1 主观因素

有许多对影响运动风险的主观因素的调查和分析的研究,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但对于各个因素与运动风险发生的回归性分析较少, 面对这么多的影响因素, 有必要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提取最主要的相关因素,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为运动风险管理提供更好的资料。

2.1.2 客观因素

影响高校运动风险的客观因素相对具有更好的可控性, 是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的重要内容。 运动风险的回归研究中,提出的客观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

2.2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可分为风险回避、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在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 风险控制是最主要的应对风险的方法, 是大部分高等院校应对运动风险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风险转移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的重视,是风险应对的重要内容和未来发展方向。

表1 运动风险的主观因素

表2 运动风险的客观因素

2.2.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风险事件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3]。 刘倩[7]等认为一般途径有两种:一是限制一些高风险性运动项目的开展, 简化教学内容; 二是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 让学生多休息, 学校为了减少和消除体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赵宏亮[4]等建议风险规避措施包括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使用制度, 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场地与设施, 定期例行检查工作, 及时排除存在安全隐患; 加强教师运动风险意识和应对运动风险能力的培训, 侧重于急救常识的掌握;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做好健康管理和筛查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育教学中潜在危险疾病转化为风险的可能性。 但风险回避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体质健康的提高有根本上的冲突, 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为回避风险而放弃提高全民健康体质的根本原则。

2.2.2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 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后的损失程度。 也就是针对运动风险识别得到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以控制运动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减少损失。

王江龙[11]认为,学生方面,一定要集中注意力,避免由于对动作概念模糊且粗心、 盲目的练习动作而造成运动伤害;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身体疲劳或者有不适感觉时及时停止。 教师方面, 必须严格控制在体育教学或者训练中可能出现的诱发体育运动风险事故的各种因素。 在学校各类型比赛中, 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赛事进程和比赛时间, 合理规划比赛场地, 认真巡查和检测场地设施, 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学校管理方面, 在体育活动开展前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 定期开展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意识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意识; 建立完善的维修保养以及管理制度, 定期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进行检查维修以及更换; 在有可能产生运动风险的场地器材旁边给予相应的提示;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监管以及必要的安全指导。 制定及时有效的预案, 增加有关运动损伤急救等相关的健康课程, 运动伤害事件发生后, 能在突发体育事故中第一时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处置,防止二次伤害。 左海燕[12]认为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练习方法; 在上课前认真备好教材内容和学生体质类型,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 提高教师对运动风险危害性的认识水平;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示运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应对运动风险发生的方法及措施, 培养学生预防运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还提出了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体育教学过程运动风险的认识引起高度的重视, 同时, 应加大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 从而改善教学环境, 以降低教学过程中运动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有关运动风险方面(预防、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风险事件发生处理的技能培训, 提高教师的风险应对能力。

总之,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接收学校和教师的运动安全教育; 加强培养教师的各方面专业素质, 保证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和处理风险事件; 学校要对师生开展运动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医务监督体系, 加强对体育器材、 设备的管理,必要时加强专业医疗人员的投入。[13]

2.2.3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者为了避免承担风险损失, 有意识地将可能产生损失的活动或与损失有关的责任后果转嫁给另一些单位或个人去承担的一种风险处理办法。 在高校体育活动中, 风险转移主要是通过购买保险形式[3]。 王江龙[11]认为政府行政机构要健全与学校体育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对学生是否采取强制投保措施以及保险的费用支付等相关规定, 积极推广学校体育保险和加强学校体育保险加强宣传工作, 组织社会基金等民间组织加入到学校体育保险的推广工作中, 并可以通过协商分担一部分学生的投保费用。

2.3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即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是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评价方法, 确立评价标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以此改进风险管理流程的过程。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对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很好的补充, 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执行的, 对促进风险管理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运动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有待研究者们开展进一步的实证性研究[8]。 高校运动风险事件的结果,可以分为机体性损失、精神性损失、经济损失, 其中机体性损失又可以分为损伤、 疾病和死亡。 研究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可以此为切入点, 量化处理风险事件结果, 分析风险管理干预对风险事件结果的影响,并以此来评价风险管理效果。

3 运动风险的评价指标

运动风险的评价指标是运动风险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身体测量数据、体质状态、风险认知度、运动机能等运动参与者的指标,运动项目、运动量、各种管理制度等客观指标也属于运动风险评价指标。 有研究[14]通过对运动风险的常见情况ST 段降低异常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尝试建立简化的运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得到安静状态下血脂、 血压与大脑疲劳程度与40-49 岁男性运动风险存在相关的结论,其中血脂采用的是高密度脂蛋白,为负相关。 刘晓军[2]研究心血管运动风险,筛选出心血管差异性评价的敏感指标, 男性可能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女性没有得到阳性结果。 安静状态下心血管差异性评价的指标筛选, 男性不同体质水平人群心脏机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每搏输出量、 心率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差异性;女性不同体质水平受试者心脏机能差异性评价均没有筛选到敏感指标,外周血管机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PWV 与臂踝指数(ABI)两个指标,且反映心脏风险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负荷状态下, 不同体质男性敏感性差异指标为收缩末期容量指数、 舒张末期容量指数、每搏输出量、心率与血压;女性在承受相同负荷刺激时, 心脏机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射血时间的差异上, 且女性的血管机能则没有表现出与男性同样的特点。 恢复期心血管差异性评价的指标筛选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男性为舒张末期容量指数、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射血时间、心率与血压,女性为心率与血压。 在心血管指标与体质总分的回归分析中, 结果提示现有的评分系统并不能准确心血管机能, 需要进步完善体制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高等院校运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有赖于对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筛选和客观指标的量化分析, 目前临床上有公认的评价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风险的生理生化指标, 有少数研究者针对健康人群及高校学生运动风险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 主要侧重于筛选评价运动风险的生理生化指标, 而对于运动项目、 运动量等客观指标的研究仍有待开展。

4 小结

目前有关运动风险的研究对集中于运动风险的识别与应对, 尤其是风险控制方面, 对于运动风险的识别已经有了十分成熟的认识, 对运动风险控制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十分详细和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措施。目前高校对运动风险规避多采用了强制保险的方法,但我国针对体育的商业保险尚未成熟, 无论是保险的购买方式、 保险的赔偿模式还是专业化体育保险等都需要进一步发展。 运动风险的评价指标无论是生理生化指标, 还是运动相关的客观指标均是科学评价运动风险的重要部分, 而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未来应开展更多研究筛选科学的运动风险评价指标。高等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对各自存在的运动风险与风险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 制定高效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 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进行运动风险管理,构建科学的运动风险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运动体育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疯狂的运动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