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视角下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

2018-12-27李明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翻译策略

李明涛

摘要:字幕翻译中,文化缺省是不可避免的。鉴于此,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其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从语言维补偿、文化维补偿和交际维补偿的“三维”角度分析字幕翻译的补偿策略,以期为国产纪录片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文化缺省: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0-0122-03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大量华语影视作品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把解说词与配乐以及镜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向世界淋漓尽致地传递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中蕴含的风土人情和冷暖人生,备受国内外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为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的有效传播做出了贡献。该纪录片的成功离不开其字幕翻译的流畅连贯,特别是里面文化缺省部分的处理使观众获得了很好的语境效果,为该片的出彩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缺省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共享的语篇外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对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来说,文化缺省会导致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的脱节,产生语义真空,从而无法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须的语义连贯和情景连贯[1]。

影视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具有“瞬时性”和“大众性”的特点,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所以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时,对文化缺省部分大多时候不能如纸质文学作品一样使用译文加注的方法加以翻译补偿,该部分的处理就变得尤为棘手。夏廷德认为,翻译补偿“是以目的语手段为主,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或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2]。适当地运用补偿策略能够填补源语文本中的文化缺省,可以让作品更好地被目的语的观众所接受,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智慧为依托,以“适应/选择”论为基石的“研究范式”[3]。其翻译原则概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在该原则指导下产生的翻译方法则是“三维转换”,即在翻译过程中侧重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转换[4]。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全新诠释给译者提供了新的翻译方法、翻译原则及译文评判标准。字幕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多维”地适应字幕翻译的生态环境和“三维”选择性进行双语转换的过程,而好的影视字幕译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必定也很高。换言之,在影视翻译的整个過程中,译者不仅仅要实现在语言层面上的适应和选择,而且更要从文化层面和交际目的层面上进行适应和选择,以期实现文化的传达和交际意图的传递,做到最佳翻译。

二、字幕翻译的生态翻译补偿

1语言维度的补偿

“语言补偿”(Linguistic Compensation)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语言形式的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也就是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过程。语言作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汉英两种语言隶属不同的语系,不同的语言系统赋予了两种语言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具化在语音、语义、修辞以及语法上。好的译文必须根据源语言所在的具体语境,进行恰当的改动和变更,让译语更加顺畅合理,更契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和逻辑思维习惯,同时还能保留源语言的本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借助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补偿译文语言效果方面的失真与缺失”[5],从而使观众在对字幕连贯理解的前提下,获得视听享受。

根据生态翻译学,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的是生态环境的适应者的角色,因此在字幕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将自己置身于整体生态环境中,有着足够的汉英语言差异意识,把握字幕翻译本身的特征,同时,还必须把译语的语言习惯以及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都纳入考虑范畴,进行有效且适当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的改写。

《舌尖》在翻译过程中,字幕翻译就成功体现出了语言维度的选择性适应。译文既尽可能地保留了汉语语言的感性华丽,又契合了英语语言的理性平实,使这部纪录片更能拨动外国观众的心弦。

例1:从原料、汤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麻辣火锅使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甜、清香与醇厚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正是中国人对五味调和的理解。

The selection of spices, the preparation of soup base, the culinary techniques and the thoughtful combination of ingredients of different tastes and textures...It is these attributes that make hot pot a perfect embodiment of the Chinese cooking philosophy of equilibrium.

汉语向来就以华丽的辞藻闻名,对等格式的词组、成语或相同的句式会让文本朗朗上口,充满韵律感,但这给英汉字幕转换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把所有的语义忠实地翻译出来会让译文冗长且不规范,同时字幕将过长,与画面脱节,译者在处理此类句子时可以采用省译法,原句里面的描述性语言“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甜、清香与醇厚”被译者直接省译为“the thoughtful combination of ingredients of different tastes and textures”,简洁精练地向观众传递出火锅的美味信息,即使在观看画面的同时通过快速浏览字幕,也能明确概念,更加符合译文的生态环境。

例2: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

Flour is processed into various delicacies on the table.

从句法上看,句法结构是英语语言的框架,英语往往采用被动句式来表达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而汉语中的被字句因为含有非主观意愿被迫的意思,使用频率远远低于英语。对于上例中这种没有明确施事者的句子,“加工成”译为英语的被动语态“is processed into”,适应了英语的生态环境。此外,“一样面食百样吃”模仿汉语的熟语“一样米养百样人”,其中“百样”并不是确数一百种,只是为了体现“多样”的一种修辞用法。此处,把两个短句整合成一个简明且逻辑清晰的被动句式,遵循了英语的行文习惯,属于语言维度上的适应性补偿。

例3:年前正是农闲,做几坛米酒祭神敬祖、招待客人、犒劳自己,都是自然不过的事。

Its only natural to make several jars of wine to treat them and treat the guests as well as worship gods during the slack season of farming.

从汉英的语言特色上看,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中多使用连词和介词,但汉语中的省略现象就比较常见。原句是由结构松散的五个短句构成,按照事情发展顺序一气呵成。译者在翻译时,鉴于英语语言生态环境,要把短句连接起来并形成内在的逻辑,就需要增添相应的介词或连词,如“and”“as well as”和“during”。而“it”的使用让整个句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了“形合”和“意合”在语言维的转换,增强了字幕的贴合度和观众的接受度。

2文化维度的补偿

每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赋予了每种文化以独特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语言转换中的文化缺省。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观众的认可度,为契合目的语文化去决定相应的语言选择和语言组织,进行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即文化补偿(Cultural Compensation)。吴南松曾说过:“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寻求文化的融合和共生。”[6]那么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重视英汉文化的内涵及其背后的文化释义,尽可能将文化间的差异性保留下来。

《舌尖》中的对中文菜名灵活多样的翻译充分体现出译者在文化维的翻译补偿。不同于西餐名的朴实与直接,中国菜肴名字不仅讲究音韵和形美,而且还运用修辞手法、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这给译者文化维的补偿带来挑战。直译法,因其最能保留菜肴的中国味道,被大量使用,如“螺蛳粉”译为“Snail Rice-flour Noodles”。许多中国人习以为常的食物对西方人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东西,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因此音译法慢慢被接受,譬如“腊八豆腐”译为“Laba Tofu”,必要时可以在后面添加注释,如“打糕”译为 “Tteok, a kind of rice cake”。对含有文化意蕴的菜肴往往要采用意译法,如将“狮子头”译为“Yangzhou Style Braised Meatball”、“刀板香”译为“Sliced Salted Pork”。译文既包含了原材料,又解释了菜肴的制作方法,使观众可以借助图像,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陌生的文化意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文化补偿的目的。

例4:今天是请酒神的日子,没有人怠慢。

This is the day to worship the god of wine; no one dares to slight it.

显然,“请神”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迷信活动,通过神圣的仪式对大自然显示敬重,这是西方观众无法理解的文化信息。译者选择用动词“worship”而不是“invite”来翻译它,成功进行了文化维的翻译补偿,使目的语观众很容易就理解该传统文化意象。

例5:修行的生活很清苦,即便是进餐,也是一种功课。事实上只有中国的汉地佛教,才真正将食素作为一种戒律来遵守。这深刻影响了一千多年间中国人的素食传统。

The monastic life is poor and simple, even dinning is a practice of Buddhism. In fact, only Han Buddhism in China includes vegetarian diet as its religious disciplines. That has deeply impact to traditional vegetarianism in China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此段话表述了佛教徒的日常生活,体现出素食传统的由来。整个部分包含着数个宗教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佛教、道教和儒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主要信奉基督教或是天主教的英语国家观众而言,汉语的宗教文化处于空白的认知领域,产生的文化缺省便会成为其理解东方宗教文化的障碍。译文通过灵活的文化维度补偿,使观众也能获得与原语观众相近的视听享受。

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意识到文化层面的差异性,让译文适应于文本的生态环境,在文化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最大限度减少翻译过程所带来的文化缺省,最终形成符合目的语行为规范的译文。

3交际维度的补偿

“交际补偿”(Communicative Compensation)是指在交际维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要求译者为了“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7]。译者在英汉转换时除了要有效传达语言信息之外,必须通过一定的补偿措施使翻译活动达到交际性目的。从理论层面上看,交际维度的转换是前两种维度转换的深化和发展,是一种更为高级别的翻译。所以,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完成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之外,要重视原文本的交际目的在目的语的达成度。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是影响交际维度转换的重要因素,译者必须要充分把两者考虑在内,以使译文能在思想和情感上与目的语观众达到共鸣。

例6:马保子又在和面时创造性地加入了蓬灰水,这使得面团更加富于弹性。

When kneading the flour, Ma Baozi creatively adds some special water, whose main component is potassium carbonate. That made the flour more elastic.

此句话是介绍中国东北地区的百姓和面的方式和使面团更有弹性的诀窍。其中“蓬灰水”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独特的概念,在西方文化里是没有对应意象的,此时,译者需要舍弃原文本文化意象而直接进行解释。因此,译者采用意译法翻译并介绍了它的主要成分,在忠实传递原文意思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探索中国美食奥秘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了交际目的。

例7:中国的豆腐在“清寡”中暗含了某种精神层面的气质。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

Chinese tofu is given a certain spiritual quality. The ancient people praised it saying tofu has merits. Those who have tofu are contained within simple life, and those who make tofu understand as to let life take its course.

“清寡”和“和德”两个词出自于《后汉书》,分别指的是保持心地清净和惠及百姓之恩德,而“顺其自然”是一种道教哲学。如果逐字翻译它们,必然会语义晦涩难懂,甚至会词不达意,于是译者直接省略了“清寡”一词的翻译,把“和德”和“顺其自然”分别译为“merits”和“let life take its course”,能弥补观众由于背景知识的缺失而产生的文化缺省,实现了交际维度的补偿。

三、结束语

纪录片在对外文化输出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优秀的字幕翻译将为纪录片添色,在处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时,译者可以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结合字幕的语言特点,适时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翻译补偿。同时,注意三个维度补偿之间的有机结合,生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只有这样,目的语观众才会有观影欲望,又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中国文化,从而使影视作品实现文化输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东风.文化缺省和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6):55—59.

[2]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68.

[3]胡庚申.对生态翻译学几个问题“商榷”的回应与建议[J].中国翻译,2014(6):88—89.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82—214.

[5]Hatim, Basil & Mason, Ian. Dicourse and the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s, 1997:223.

[6]吴南松.翻译:寻求文化的共生和融合——也谈翻译中对原文差异性的保持问题[J].中国翻译,2003(3):13—17.

[7]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Abstract:Cultural default is inevitable in the course of subtitling. The paper discusses cultural default in A Bite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and analyses the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from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with the hope of giving a reference for more research on domestic documentaries subtitling.

Key words:eco-translatology; subtitling; cultural default;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責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从语境维度理论的角度探讨电影《卑鄙的我2》中的字幕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