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港”的一组同源词
2018-12-27汤易
汤易
摘要:同源词研究是我国语言文字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历年来不少语言学家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有学者认为港字和溝字是异体字,异体字不是同源词,并没有人对港字的同源词加以说明。由于港、江、巷、经、纲、五个词发音相近,词义相通,所以我们认为港、江、巷、经、纲为一组同源词。
关键词:同源词;港
一、港和巷
港字出现的时间不算早,(汉)许慎《说文解字》里并未对港字有所收录。直到(北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时,才将港字放入大徐本中,“徐铉将港字收录于大徐本卷十一上水部新附字中的第15字,‘古項切,水派也。从水?聲。港字在《说文解字》大徐本里被释义为江河的分流。”(1)《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港,古項切,音講。水分流也。一曰水中行舟道。”《廣韻》《集韻》:“港,胡貢切,音哄。港洞,相通貌。《馬融·長笛賦》港洞坑谷。”《集韻》:“港,胡降切,音巷。水貌。”港字声纽为見,韵部是東。
《说文解字》:“巷,里中道。从邑,从共,皆在邑中所共也。”《廣韻》:“巷,街巷也。”《增韻》:“直曰街,曲曰巷。”《詩·鄭風》:“巷無居人。《註》里塗也。”《周易》:“遇主于巷无咎。”《诗经》:“叔于狩,巷无饮酒。”可见巷的本意为里中道,就含有交叉的意思。巷字声纽为匣,韵部是東。
《崇禎義烏縣誌》中有“四里汇于大陂曰新塘入合港會于?溪。”没有人对其中的港字作出解释。《全梁文》里有“新经萨婆若,旧经沟港,道亦道迹,新经须陀洹。”也无人做注。港字多次出现在宋、元、明、清代的各类诗文小说中。(北宋)《册府元龟》:“又分入港中,登岸引道,广设坛屋。”(北宋)《朱子語類》:“蓋怒氣易發難制,如水之澎漲,能權停閣這怒,則如水漸漸歸港。”
《宋史·赵范传》:“然有淮則有江,無淮則長江以北港汊蘆葦之處,敵人皆可潛師以濟。”(明)《水浒传》第七八回:“只見茫茫蕩蕩,盡是蘆葦蒹霞,密密遮定港汊。”(明)《英烈传》:“着领水军三万,即刻抄小路到大全港口,闸住上流。“茅盾《水藻行》三:“發亮的帶子似的港汊在棋盤似的千頃平疇中穿繞着。”因为“港汊”意为河汊,分支的小河。(2)汊是小河的意思。又因为《集韻》解释汊:“楚嫁切,音衩。水岐流也。”《韓愈·曹成王》:“行跐川汊。”,港汊为分支的小河,所以港字字义可能为被小河分支的大河。《文选·马融<长笛赋>》:“庨窌巧老,港洞坑谷。”李善注:“港洞,相通也。”
港的声符为巷,(汉)许慎《说文解字》里将巷字释为“里中道”,有交叉纵横之意,又因为港字从水,所以将港字解释为与小河相通的大河是有理有据的。
“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3)王力所说同源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同源词。港和巷韵部相同,词义相近,所以我们认为港和巷是一组同源词。
二、江和工
《尔雅》说江:“江为沱。”许慎《说文解字》:“沱,江别流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沱,江別流也。召南曰。江有沱。釋水曰。水自江出爲沱。毛傳曰。沱、江之別者。按今說文衍流字。宜刪。沱爲江之別。”许慎和段玉裁认为江不是沱,水出自江方为沱,沱为江水的支流。江字声纽为見,韵部为東。
《墨子》:“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今文尚书》:“三江既入。“《诗经》:“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江字:“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江,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周)《国风·周南·汉广》:“江之永矣。”《小雅·四月》:“淘淘江汉。”江的本义就是汇入大海的江水。(北宋)张先《木兰花》里有“江水不深山不重”。江固然也有交叉之意,且江字和港字声纽和韵部都相同,所以港和江必然是一组同源词。
《周礼·天官·大宰》:“五曰工事之式。”注:“工,作器物者。”《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土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注:“工民,巧心勞手以成器物者。”《周礼·天官·序官》:“玉府……·工八人。”注:“工,能攻玉者。”《論語·子張》:“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墨子·辭過》:“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鏤。”《荀子·性惡》:“故工人斲木而成器。”《今文尚书》:“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虽然工是江的声符,声纽和韵部与江相同,但是二者之间意义却千差万别。工的本意为手工业工人,江的本意则为江水。虽然两个字读音相近,但是意义并无关联,所以江和工没有同源关系。
三、经和纲
《尔雅》:“典,经也。”《尔雅》:“基,经也。”《说文解字》:“經,織也。”《说文解字注》:“(經)織從絲也。”《太平預覽》八百二十六引《說文》:“經,織從(縱)絲也。”《玉篇》:“經,經緯已成繒帛也。”《禮記·月令》:“毋失經紀。”《左傳·昭公十五年》:“王之大經也。”疏:“經者,綱紀之言也。”
《说文解字》:“纲,維紘繩也。”《詩·大雅·棫樸》:“綱紀四方。”笺:“張之為綱,理之為紀。”疏:“網者,綱之大繩。”《卷阿》:“四方之綱。”笺:“網者,能張眾目。”《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紀綱之僕。”注:“為之紀綱。”疏:“綱是為之大繩。”《書序》:“舉其宏綱。”疏:“綱者,綱之索。”《说文解字注》:“(綱)网紘也。各本作維紘繩也。今依棫樸正義正。紘者、冠維也。引申之爲凡維系之偁。”《诗经》:“之纲之纪,燕及朋友。”《左传》:“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
经和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纲在古文献本义为提网的总绳,经的本意是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纲和经的本意都有交织的意思,且两个字都是见母字,在上古时读音也相近,所以我们认为经和纲是有同源关系的一组词。
同源词探讨在汉语言文字专书研究以及汉语词汇史研究中具有考古学意义,有很大的运用空间。但由于同源词的探讨关键是要依赖于上古文献材料和上古音研究的高度,而这方面显然先天不足,带来了同源词的研究常犯主观附会之忌,难以取证,难以服人。不过如果结合先秦以来语言文字辞书记载和后世文献的旁证材料,再结合今方言中的遗存资讯,同源词的探讨还是可以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的。但是在同源词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多语源问题,“刘丽群《也谈段玉裁声与义同原》指出同源系统与形声系统虽紧密联系但并不重合,同源之字未必同声符,同声符之字未必同源。二者的关系错综复杂,仍需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与前人右文说的批评相吻合。”(4)綜上所述,港、巷、江、经、纲五个词读音相近,词义相通,所以这五个词是同源词。
一个民族的造字思维是这个民族历史文化与逻辑思维的反映。语言文字学者历来为同源字研究做出不懈努力。探求造字之源的过程,正是在还汉字以本来面目。我们经过研究发现港、江、为一组同源词,但是港组的同源词还有待完善,还有更多的词有待继续被发现。现代语言文字学者用现代思维和科学的手段,对经过千年发展演变的汉字一探究竟,不仅对丰富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大有裨益,也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港字小考》钱祥元 张忠波 郑青,中国港口1997年第4期第36页。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第7899页 第5卷1444
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方言注》引《爾雅》“蝒馬者蜩”之價值與“蝒”之語源義,萬久富 馬嬌嬌(南通大學圖書館 南通大學文學院,南通,226019)
参考文献: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杜永俐.汉语同源字与同源词[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