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高中数学的金钥匙
2018-12-27纪洋
纪洋
【摘要】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越显重要,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成绩有质地提高,同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发展进步,对高中数学教育意义非凡.
【关键词】培养;问题;激发;转变
在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内容中,数学是非常基础,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高中数学更加抽象,思维量更大,内容更多.笔者所在的江苏,数学在高考中分值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些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此种情况下不少学校增加了数学课的节数,甚至喊出了“得数学者得天下”的论调.作为教师的我们带着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期许将怎样搞好数学的教学呢?教师必须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确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漫长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他们数学成绩提高的过程中,对高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意义非凡
高中数学难度大,内容多,彼此之间联系广泛,综合能力强.学生只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使自己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看客,最终解决问题,摒弃应试教育的糟粕,拥抱美好的明天!
二、怎样培养高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一)營造氛围,让学生大胆说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敢问.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幼稚、浅显而招来讽刺,或者害怕自己提问出错,所以大多选择沉默.长期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不会活跃,头脑里的问题也越来越少,最后几至湮灭.特别是农村来到城里上学的孩子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发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并且还会把学习新知识当作一种“自我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心理特点,开发数学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必修2的立体几何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若直接讲解显得很空洞,学生也不易理解,印象也不深刻.我们可以这样创造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将教室门缓慢打开,重复两次,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
问题1:在门旋转的过程中门外侧边框和地面所在平面垂直吗?
问题2:是什么原因导致门外侧边框所在直线和地面垂直的呢?
紧接着教师将门转动到两个不同的位置,门底侧边框将得到两条相交的直线a,b.
问题3:在老师刚才的演示过程中门的竖直边框所在直线c和a,b垂直吗?
(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要重视从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把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将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南方某林场有荒山3 250亩,从2017年1月开始在该荒山上植树造林,且保证每年种树全部成活,第一年植树100亩,此后每年都比上一年多植树50亩.
(1)至少需几年才可将此荒山全部绿化?
(2)如果新种树苗每亩的木材量为2立方米,树木每年的自然增材率为10%,那么到此荒山全部绿化后的那一年底,这里树木的木材量总共为多少立方米?(参考数据:1111≈2.9)
解(1)设至少需n年才能使此荒山全部绿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所植树的亩数为100,100+50,100+50×2,…,∴100n+n(n-1)2×50≥3 250,即n2+3n-130≥0,∵n∈N,故n≥10,即至少需10年才能使此荒山全部绿化.
(2)10年中从第一年起各年所种树苗的木材量分别为2×100,2(100+50),2(100+50×2),…,2(100+50×9),即200,300,400,…,1 100,
∴木材总量为S=200×1.110+300×1.19+400×1.18+…+1 000×1.12+1 100×1.1,
∴1.1S=200×1.111+300×1.110+400×1.19+…+1 000×1.13+1 100×1.12,
两式相减得0.1S=200×1.111+100(1.110+1.19+…+1.12)-1 100×1.1
=200×1.111+100×1.12(1.19-1)1.1-1-1 100×1.1,
即0.1S=1 200×1.111-2 200×1.1
≈1 200×2.9-2 200×1.1=1 060,
∴S=10 600,即所求木材总量为10 600立方米.
总之,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数学的学习总是伴随着问题的出现,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攻克,学生的成绩也在不断进步.
新课改,新征程,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与时俱进,按照课改要求去教学,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改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林婷.创造性使用教材打造高效课堂[J].数学通讯,201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