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物馆展厅裸展安全防护的思考
2018-12-27龚衍
龚衍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参观的文化活动场所。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存储、管理和展示场所,博物馆中的藏品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必须加强安全防护工作,避免潜在的风险出现。文章通过分析博物馆展厅裸展状态下存在的安全隐患,探索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供广大博物馆管理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裸展;安全
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管理机构,也是收藏、研究、陈列人类和自然文化遗产(实物)的重要文化空间,其收藏品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融合了历史、艺术价值,往往独一无二、价值连城,是古代先人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是记录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演变的重要“物证”,具有不可再生性。基于此,对于博物馆展品的管理必须提高安全意识。
1 博物馆展厅裸展安全防护的相关界定
1.1 裸展
顾名思义,“裸展”是一种开放式展出形式,泛指文物、艺术品等不采取隔离性质的“防护罩”而直接展出,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察,甚至可以接触,与传统形式“柜展”相比,存在的安全风险更大。但对于观众而言,“裸展”是一种难得的参与机会,人们更希望近距离接触真正的文物、艺术品,从而提升观赏体验。
1.2 安全防护
严格意义上说,“安全防护”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意识、一种机制。所谓“安全”就是指没有危险、规避侵害、不出事故,所谓“防护”就是指进行防备、保护,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以避免潜在的受害可能。整体上,“安全防护”是一种出于安全需要、规避风险侵害的预防机制,确保被保護主体始终处于稳定的“安全状态”。博物馆展厅裸展安全防护的作用对象主要为展品,其次为人员、设备、空间等,根据安全防护执行主体的差异,包括“人防、技防、物防”三个方面,根据安全防护意识强弱,可划分为“主动安全防护”和“被动安全防护”两大类型。
1.3 博物馆展厅裸展安全防护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的文化、科技、经济等交流也日趋频繁,博物馆作为文化沉积之地,发挥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尤其在中外知名博物馆中,收藏的展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侵蚀,在保存方面要求十分严苛,一旦损坏很难再生。因此,对待“裸展”这一形式必须慎重,并非所有的展品都适合裸展,要充分考虑人为风险、自然风险及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影响。
2017年12月21日发生在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的“兵马俑拇指被盗”事件,对博物馆展厅裸展行为敲响了警钟。珍贵的兵马俑文物在“裸展”过程中,没有采取任何距离限制、空间隔绝措施,参观者可以直接触摸、与之合影,由此形成巨大的安全漏洞,造成文物被破坏。
2 博物馆展厅裸展安全问题分析
结合博物馆展厅裸展形式及安全需求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2.1 人为不法行为安全问题
根据国际惯例,文物、艺术品展出能够使用实物的尽量不使用复制品,能够裸展的尽量不采取柜展。这一原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一原则也提高了展品受人为不法侵害的机率。一般而言,展品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觊觎,而“裸展”增加了被盗窃、抢劫的风险,这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博物馆面临的最大安全挑战。
此外,裸展也要考虑参观者的素质问题。就现阶段而言,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是不断提高的,但不能避免一些个人素质低下、法制观念弱的参观者混迹其中,有意或无意地直接接触展品都可能造成文物的破坏,甚至造成间接的伤损。例如,一些书画文物展品,参观者触摸可能造成表面污渍、氧化;又或者瓷器、陶器等,存在被打碎、涂鸦的风险。尤其是一些恶意破坏展品的行为,如家长带孩子进入裸展区,孩子处于好奇故意破坏文物、艺术品,或者成年人为发泄自己的不满而做出的破坏举动,都要防范于未然。
2.2 空间风险导致安全问题
博物馆作为一个展出空间,不仅提供了展品容纳空间,还要满足人流、物流的输送要求。同时,在整个空间中存在复杂的设备支持系统,以满足供水、照明、通风等需求。在博物馆空间风险中最为突出的是火灾、水灾两类,火灾隐患一旦被触发,宝贵的展品会在短时间内付之一炬,如发生在吉林博物馆的火灾事故就造成了上千件文物被破坏。而水灾在现代建筑范畴中,主要是与消防系统相关联的供水线路,不适当地触发造成花洒喷水,裸展状态下的展品同样会受到破坏。
空间风险层面的火灾事故因素包括了照明线路、多媒体设备、电动模型、电源插座、明火火源及易燃易爆产品等,尤其在现代博物馆展出中大量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科技,提高了发生火灾的几率。此外,博物馆内的人员流动较大,其中不乏一些参观者携带火源(打火机、火柴),一个烟头也可能引发一场火灾。结合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空间的水灾隐患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排水管道老化、腐蚀和冬季防护不当造成管道爆裂,以及暴雨季节排水不畅造成倒灌等。
此外,根据我国法律法规要求,博物馆一类的公共场所必须完善消防系统,配备消防用品和必要的防爆设备。但在博物馆裸展情况下,需要较大的展陈空间,为了避免设施冲突,此类安防用品大多放置在偏远位置,一旦出现火灾、水灾、抢劫、暴力事件等,相关的设施如同摆设,难以发挥作用。
2.3 防御机制漏洞安全问题
博物馆防御机制包括人防、物防、技防三个主要类型。“人防”是最主要的“主动防御”机制,对博物馆展品的安全防护影响最大。正所谓“百密一疏”,安防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安全防护效果,目前国内外都无法完全保障人员层面的防御机制尽善尽美,如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发生的“兵马俑拇指被盗”事件,馆方也承认自身的安防机制方面存在漏洞。而国内的安保队伍人员职业素质、专业素养方面更加堪忧,往往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缺乏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甚至一些博物馆所使用的安防人员是临时聘任的,或者由藏品所有单位人员担任,对于环境、设备、空间等潜在风险了解不深入。
3 博物馆展厅裸展安全防护完善思考
为了满足文化交流、传播需要,博物馆展出活动会越来越频繁,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裸展作为一种更好地满足参观者需求的方式,与展品安全防护之间的冲突也越发激烈。从完善角度分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 提升安全防护技术水平、加强裸展现场风险规避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安全防护技术水平,考虑到博物馆展厅空间较大的客观现实,可加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布置,并确保有以下功能:①自动报警和图像复合;②影像数据存储和调取;③远程控制和警报。同时,裸展现场要加强“安全距离”的管理,如在出入口设置控制系统,非法进入或靠近展品自动发出警告。
3.2 增强安全防护人员素质、消除空间安全风险隐患
相比技防、物防而言,人防是确保博物馆展厅裸展安全的主要途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防护人员自身的素质。针对空间安全要求,可定期聘请专业的消防人员传授知识、技能,并做好灭火和疏散演练,在现实展出过程中做到人员到位、组织有序、规范操作,以未雨绸缪的态度做好相关安全准备工作。结合技防、物防加强安全防护人员的组织管理,尤其是身份、资质方面的确认,可配合公安人员对参与安全防护工作的人员身份进行确认,做到无前科、无犯罪记录。同时,在现场工作中严格执行工作证验证模式,认证不认人,形成规范管理。
还要进一步扩展空间安全防护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裸展区域,要加强在博物馆进入通道的安全检查,如管制刀具、易燃易爆品等坚决禁止带入。在博物馆空间的安全死角,如楼梯、卫生间等配备安防人员,加强空间安全防护的联动性。
3.3 建立健全安全防护制度、通过灵活性应对突发性
制度是剛性的,具有强烈的约束能力、界定能力和控制能力,对于博物馆藏品安全防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以安全防护工作人员为切入点,通过专业培训、岗位实践等方式,增强其制度意识,提高责任心,自觉地遵守制度要求,并将安全防护要求贯彻工作始终。另一方面,根据博物馆裸展的现实情况,从空间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入手,结合制度的框架,灵活地变通,实现对突发性事件的良好控制。
参考文献
[1]蔡冬洁.文物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入侵报警系统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8):28-29.
[2]申维俊.博物馆安全纵深防护体系的建立[J].中国安防,2012(12):37-42.
[3]周义才.浅谈博物馆的安全风险与措施[J].管理观察,2009(20)116-116.
[4]丁小峰.博物馆安防系统基本组成、设计及应用[J].安防科技,2009(2):15-18.